《大明劫》中地方豪强为什么不捐钱?
也可以问一个平行的问题:为什么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国的贵族老爷们有钱出钱,有船出船,甚至有命出命,协助英国远征军撤退?
是因为英国贵族老爷们天生高尚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爱国者》,《圣女贞德》,如果你了解英国贵族老爷在苏格兰,在爱尔兰,在北美,在南非,在印度的所作所为,你就会发现英国的贵族老爷们是这个地球上最不高尚的生物。
晚清著名的顽固派刘锡鸿是这样评价英国的政体的: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
“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国主由公众举,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既成,按贫富各出财力同为办理。”
换句话说,英国的国王是国家的主人,英国的贵族老爷、资本家、地主,乃至普通公民也是国家的主人。英国的军队是主人资养用来保卫国家的。如果英国的军队全军覆没了,那谁来保卫英国?所以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英国远征军救回来。
——
插一句:晚清的刘锡鸿是思想史上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前人们以为他就是一个冥顽不化的顽固派。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刘锡鸿比起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也认识到西方比中国先进的根源所在。然后在取得这些认识后,他的结论是:坚决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渗透。
——
那同样的道理在明朝的中国为什么行不通?
因为明朝的中国的乡绅富豪不是国家的主人,大臣也不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朱皇帝才是国家的主人。
孙传庭是明末评价相当高的一位将领,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干城,乃至有“传庭死,明亡”的说法。
然而,如果孙传庭成功了,比如说,孙传庭当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他能与那些资助他的富豪乡绅共享权力吗?他能像英国那样,召开议会,让捐过钱的乡绅富豪都来商讨陕西政务吗?
恐怕不行。想当初沈万三给明太祖捐了大量钱财,反而受到明太祖的猜忌,被流放了。
在孙传庭所处的文化中,还没有形成一种契约机制。把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乡绅富豪,孙传庭不会放心。
就像崇祯不放心孙传庭一样。
崇祯不会不明白,孙传庭是他手上最后的底牌。孙传庭要是完蛋了,李自成就再无顾忌,北京旦夕不保。
李自成可以输上十次,但明军已经一次也输不起了。然而他还是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潼关与闯军决战。
在崇祯看来,你孙传庭拥兵自重,你想干什么?你是想当桓玄,刘裕,还是朱温?
从后来左良玉、江北四镇、郑芝龙、孙可望的所作所为来看,你甚至不能认为崇祯的担心完全是错的。
在中央政府已经非常衰弱,必须依靠地方实力派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就是共享权力,和实力派签署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实力派保卫的就不仅是皇帝的江山,也是自己的江山了。皇帝也不用整天疑神疑鬼,猜忌那些军头了。
然而在秦制的土地上,没有契约精神的基础,也没有君臣共治的可能。要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么“陛下何故谋反?”
于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崇祯杀了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最终投降了清朝。崇祯杀了孙元化,然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降了清朝。崇祯剥夺了卢象升兵权,卢象升战死巨鹿。孙传庭杀死了关中富豪,崇祯逼孙传庭出潼关决战,孙传庭战死沙场,崇祯吊死在歪脖树上。
走不出秦制,悲剧只会一再上演。
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孙元化、左良玉、郑芝龙这些人的部队,和王朝前期的部队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王朝前期的部队是朝廷征召、训练的。唐朝的府兵也好,元朝的蒙古兵也好 ,明朝的卫所兵也好,清朝的八旗绿营也好,都是如此。将领只是临时指挥军队,而没有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李世民要打仗,派李靖能指挥军队,换成李勣,换成薛万彻,换成阿史那社尔,换成侯君集,换成契必何力,都能指挥。到了唐末,皇帝能让朱温去指挥杨行密的军队,或者让李克用去指挥李茂贞的部队吗?玩笑开大了。
蒙古初期的部队,都受到成吉思汗的绝对领导。所谓蒙古四杰,都是大汗的打工仔。大汗给你兵权你才有兵权,大汗让谁带兵谁就能带兵。到了元朝末年,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这些人,哪个是省油的灯?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兵马,互相厮杀,元顺帝根本管不了。
清朝前期的八旗绿营都是朝廷的兵。年羹尧立了大功,雍正说拿下就拿下了,换成岳钟琪一样指挥。到了清末,正规军全不行了,就只能靠团练乡勇。湘军是曾国藩的,淮军是李鸿章的,楚军是左宗棠的,朝廷基本插不进手。八国联军的时候,东南各省督抚来个“东南互保”,“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朝廷只能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明朝前期的兵都是卫所兵,将领临时得到授权指挥而已。朱元璋用徐达指挥可以,用李文忠,用傅友德,用蓝玉,用汤和,用邓愈,用沐英指挥都行,决策权完全在老朱这里。到了明末,东江兵就听毛文龙的,关宁兵就听袁崇焕的。别人指挥不了。袁崇焕被抓了以后,祖大寿扭头就跑。崇祯的圣旨根本不好使,只有袁崇焕的信才能把祖大寿叫回来。
很多人总是在争论明末的这几个人是忠是奸。这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本质就是:卫所兵已经彻底腐朽,根本没有战斗力。能打仗的都是将领的私兵。毛文龙、袁崇焕、孙元化、吴三桂、卢象升、孙传庭、左良玉、郑芝龙……皆是如此。他们的部队都是他们带出来的,只有他们能指挥。关宁军、天雄军、秦军、郑家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是将领的私兵。这些将领无论忠是奸,他们的存在本身对皇权就是威胁。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只能依靠这些军头和他们的私兵作战。
如果皇帝能够和这些军头共享权力,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那么明朝是有机会存活下来的。最不济也能保住半壁江山。然而,历史的实际走向是:崇祯不断地猜忌军头,最终在煤山自缢。南明的军头不断地内讧和消耗,最终落花流水,烟消云散。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关中故地皆陷于戎狄。史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更无力收复失地。然而进入春秋以来,秦国以一己之力收复关中;晋国开拓上党、太原;最北边的燕国守住了燕山南麓平原,后来又进取辽河流域和上谷;齐桓公存邢救卫,打败山戎,又在召陵逼退楚国。华夏文明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势力大张。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周朝是分封制。诸侯开拓了土地,就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齐桓公帮助别的诸侯击毁戎狄,就得到了霸主的地位。诸侯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如果周朝是一个秦制的国家,那么在周王室彻底衰败后,就很难指望诸侯收复失地了。
明朝的问题在于:他在大一统的政权里面,都是最专制的之一。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朝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不与任何人分享权力。明朝是中央集权体制的高峰,废除宰相制,大杀功臣,设置锦衣卫、东厂,明朝皇帝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视同朱姓一家之私产。朝廷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长此以往,天下士绅民众还剩多少为国分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