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蒋方舟这个人?
若是有个孩子,7岁就会写作,9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12岁开通专栏,16岁进入少年作协,19岁时被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毕业后,同学们都在人才市场上投简历、找工作,而她却轻而易举地成为《新周刊》副主编,拥有了份不错的收入。
这样的孩子,有没有人会希望是自己的孩子?
说实在话,估计大多数为人父母的,都很羡慕谁家能有这样的孩子。我也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她一样,小小年纪就能做出一番成就,将来工作不愁,衣食无忧。然而,在我了解了她的成长过程以及成才经历之后,我却改变了想法,一点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她那样。
这个孩子是谁?为什么会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她,就是曾经全网称赞的神童才女——蒋方舟。个人认为,作为成才流水线上的产品,她赢了。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输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曾经的“文学少女”蒋方舟,到底输在了哪里?
1
1989年10月27日,蒋方舟出生于湖北襄阳。她父亲是铁路警察,母亲尚爱兰曾是某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络作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母亲的语文老师和作家的身份,给蒋方舟创造了极好的从文条件。
和众多父母一样,蒋方舟的父母希望女儿能赶超同龄人。而作为网络作家的尚爱兰,无疑会将女儿超越他人的赛道,确定为写作。于是,在蒋方舟7岁的时候,尚爱兰骗她说:“我们国家的女孩子,在小学毕业时都要出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带走。”
懵懂的蒋方舟并不知道被警察带走意味着什么?这时,父亲会穿上铁路警察的衣服,吓唬女儿,作势要将她带去警察局。小小年纪的蒋方舟吓坏了,忙告诉母亲,自己一定会写。母亲欣慰地笑了,可她关了蒋方舟2个小时,看到写作成果时,却一点也笑不出来了。
整整2个小时,蒋方舟只写出4个字。也许孩子需要物质作为激励,尚爱兰对蒋方舟说:“写作没什么大不了的,只需要一个破本子,和一个烂笔杆子,就能赚到钱,赚到钱你想买什么都行。”母亲的循循善诱,让蒋方舟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写作。
在写作方面,尚爱兰给予了蒋方舟最大的自由。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天马行空,任性而为。遇到不会写的字和词,或者不懂的语句,尚爱兰就教她查字典,给她讲解这些生词的意义。母亲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天要写够一定的字数。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蒋方舟确实有一定的天赋。她从7岁到9岁,认识了许多生字,懂得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些字词组合在一起,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一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有好的开始,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说,大量阅读名著,夯实文学基础,学习写作技巧与方法,多维度地看待事情等,蒋方舟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蒋方舟的发展,却逐渐出乎意料。
2
蒋方舟9岁时,磕磕绊绊写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部著作《打开天窗》。社会给予了这部作品极大的肯定,尚爱兰十分高兴,认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正确的。在她的督促之下,蒋方舟的第二本书提上日程。
和第一本书《打开天窗》不同,第二本《正在发育》她从构思到写完,仅仅用了四十多天。而这本书一上市,更是好评如潮。读者称蒋方舟为“天才少女”,名利如约而至,她似乎感受到了母亲说过的话,“用一枝破笔杆和破本子,不停地写,就能赚到钱。”
此后10年,蒋方舟写专栏、出书,名利双收。有钱之后,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按说,孩子还在成长阶段,此刻更应该以学业为重。可尝到甜头的蒋方舟父母,根本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他们认为女儿的灵感和创作才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淮南子·道应训》中曾写道“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凡事太过,必然物极必反。蒋方舟依靠“天才少女”的名气,进入湖北省重点中学读书。为方便她创作,学校专门辟出一间卧室,让她专心写作。
与同龄人相比,蒋方舟不用交作业,享受着学校的特殊待遇。可她的学习成绩却并不如人意,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连语文都属于不及格的水平。但是,那几年,她创作了十余部作品。接连受到北大钱理群教授,以及很多著名杂志周刊主编们的热烈追捧。
能赚钱,有名气,谁还会在意她究竟学了什么?谁还会去捉摸,她的大脑中可有丰富的知识,来支撑她日复一日的写作输出。高考不理想,清华大学为了将这个“天才少女”收进学校,破格降了60多分,录取了她。
普通人若是有她这份际遇,不知要高兴成什么样子。然而,她毕竟成名在前,清华又能给她什么样的帮助。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几年的清华生涯,蒋方舟的写作水平乏善可陈。她从自以为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
清华毕业后,蒋方舟被聘任为《新周刊》主编。在这个岗位上,她几乎没有任何亮点,也没有写出任何让人心动的文字。读者认为,蒋方舟已经“江郎才尽”,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灵动、大胆的创作了。
蒋方舟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她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和访谈。然而,在节目上,她独特的言辞更是让观众产生不满情绪。为了逃避这些负面影响,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机会,蒋方舟于2016年,受日本邀请去做文化交流。
据蒋方舟说,旅日一年,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滋养。交流结束后,她又自费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并写下了《东京一年》。谁知,这本书出版以后,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恶评。原因很简单,她在书里极度赞扬日本,却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无脑的贬低。
网友说,《东京一年》除了拉踩,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流水账。不知道蒋方舟想表达什么,更不清楚她想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纯纯地文字堆砌,为了写作而写作。时隔多年,“天才少女”再度出书,没想到会是这样尴尬的局面。
蒋方舟到底输在了哪里?
个人认为,输在了输入输出不对等。10岁之前,她能出书,大多来源于读者对于孩童的宽容。允许犯错,允许词不达意,只要能写出来出版,已经跑赢了绝大多数孩子。人们需要这种“天才少女”,为自家孩子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蒋方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输出。就像作家三毛,她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可人家就是能写出让人共情的文章,能让读者从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绪和环境,能跟着她张口大笑,低头哭泣。
这就是文字具有的独特力量,蒋方舟显然不具备这项能力。
蒋方舟说到底,是父母创造子女成才计划中的试验品。写作的目的简单而粗暴,在没有是非分辩能力的年龄,给了她过多名过其实的赞扬和物质享受。以至于在成年之后,困在少年时的写作枷锁中无法走出。
10岁孩子写成什么样的文章,读者都能接受。可20岁、30岁,甚至40岁以后,再写出那样的文章,哪个读者愿意买单?更何况,她通篇的优越感,对别国的无脑夸赞,谁又会喜欢靠贬低自己国家而上位的作家?
时代变了,蒋方舟理应认清现实,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哪怕一辈子都写不出脍炙人口的作品,都不要去抹黑自己的国家来博眼球。还有,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不要被名利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