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自己都知道和美国开战就是送,为什么还敢偷袭珍珠港?
因为当时霓虹全社会的情绪,已经不允许海军继续这么苟下去了。
海军是极端依赖资源的军种,所谓百年海军不是随便说说的。日本一个穷光蛋帝国主义,想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世界一流海军,拿不出巨量资源,只能靠全体国民节衣缩食、砸锅卖铁。年轻姑娘去南洋辛苦创汇,连小学生的零用钱都得捐出来造军舰。
大家都知道海军费钱。
但问题是,面对国民攒下的资源,海军用起来是不是也太大手大脚了?
海军要建军校,于是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一砖一瓦就一定要从英国原装进口,有必要吗?
海军要造军舰,于是就一定要造世界最大、最贵的战舰,一建就是两艘,建成之后也不上去干架,成了大和旅馆武藏饭店,有必要吗?
海军军人要吃饭,于是整个海军的伙食就一定要远远超出国民待遇,有必要吗?大和号上一个普通水兵的伙食,比陆军大佐辻政信吃的都好,有这个必要吗?
全社会不是没有怨言,但是考虑到海军肩负的使命,还是忍了。
这样的优待当然不是无代价的,帝国的安危就指望你了,遇到事了你得真上啊。
现在呢,米英鬼畜的石油禁运已经逼到眼前了,IJN作为倾全国之力打造出的锋利军刀,就该想办法打破封锁,以战功回报国民的期待。
可是山本长官呢?
一说就是要造舰,山本会说了,你知道海军头号敌人是谁么,你知道海军还要造多少军舰花多少钱么,我在海军多少年了,是我懂是你懂?造完了大和武藏,还要造航母,后面还有大和改,超大和,记住了么?
一问就是不能打,山本会说了,你知道美国的国力么,你数过美国工厂的烟囱么,我在美国多少年了,是我懂是你懂?要是一开战,美国就全力爆兵,造航母和下饺子一样,要我说,打不了啊,六分投了吧。
你看,完美闭环。
所以山本绝不是什么赌徒心态,也不是什么低估了美军的工业产能,人家精着呢。
可以说,全体国民这些年为了海军,该给的资源都给了,但是海军就这么继续苟着,山本长官自己在大和旅馆里天天吃水馒头,避战保船,这和隔壁清国的李鸿章有什么区别呢?难道这样苟着,石油禁运就解除了,战略物资就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吗?
在日本所拍的山本五十六传记片一开头,便是陆军士兵直接在海军省前示威,把枪口对准海军省,民间把山本视作国贼,各种社会团体给山本写斩奸状,这都是社会普遍情绪的反映。
为了造这些战舰,国民已经受苦了,就算是节衣缩食,忍受着国外的经济制裁,也从未亏待过海军一分一毫。现在米英欺负到眼前,海军如果还是不上战场,别说是再造舰了,平时的维护保养也是无底洞,联合舰队早晚从帝国的军刀变成帝国的包袱。
海军满怀着天皇与国民的期待,理所应当的占用着巨量资源。
面对现在的局势,作为联合舰队的实际负责人,山本必须站出来,为海军这些年的超国民待遇给一个交代。
如今我们所了解的山本,其实很多都是战后刻意塑造出来的,为此不惜把身边所有人都设定成猪队友,就剩山本一人坚决反对开战,是全日本唯一清醒的人。
但是这样的形象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样塑造出的山本无法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米英都欺负成这样了,你还在那一个劲说不能打,那你的招呢,你说到底该怎么办?
在当时日本社会的眼中,陆军要求的资源不多,这些年始终在奋战,而海军呢,占着这么多资源,整天吃得好穿的好啥也不干,一让你上你就推三阻四,天天说不能打,你山本还好意思吗?
又不想上前线,又想要继续享受超国民的地位和待遇,哪有这样的好事。
事实上,日本面对优势的对手,所能采取的最好方式是趁现在的战力巅峰先发制人,极限一换一,用联合舰队极限一波流,换掉美国的战争意志,获得太平洋制海权与资源,为以后的最终决战做准备。这也正是当时的主流意见。
至于那些认为半年时间就能速胜美军的论调,不是过分自信,也不是极端狂妄,而是当时社会情绪逼着山本,逼着海军上前线用的。
山本天天说美国不能打不能打,美国国力是日本的多少多少倍。是,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当时的形势就是:大家一定要拿出个针锋相对的论调压过山本,说美国就是个纸老虎,一拳就能打趴下,哪怕这个论调错得离谱也得这么说。
否则海军还是啥都不用干,日本国民还得一辈子养着联合舰队。
更新
顺带一提,战前美国曾制定过详尽的“彩虹战争计划”,其中的“橙色战争计划”就预想了日本在太平洋动手的可能性。尼米兹曾在战后回忆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每一步,其实战前都设想到了,唯一没有算到的就是对面敢上神风突击这一招。
在资源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尽可能用劣质战机+菜鸟飞行员去换敌人的战舰,这个大方向其实是没有错的,只是没有想到,美军那头的防空火力也是不要钱……
更新
写下这个答案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得到各位网友的关注,如今已经突破了3K赞,在此谢过参与互动和讨论的各位朋友。
我作答的目的,是想改变一下对山本的刻板印象。长久以来,好像一说到山本就是赌徒,一说到IJN各种战略推演就是狂妄自大,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要问当时这个事件发生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不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按照当时人的思维和情绪去思考呢?
经过了几十年的形象包装,山本已经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精神图腾。日本拍的这些海军戏,把山本捧得高高的,无外乎是想表达一点:
哎呀,当时糊涂啊,要是听了山本长官的话就好了,要是不开战,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多破事了。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日本回首太平洋战争时的ZZZQ,深深植入了日本现代人的头脑。
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德国在二战后也应该拍类似的片子:
哎呀,当时糊涂啊,要是没听小胡子忽悠就好了,要是小胡子没上台,没开战,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多破事了。
是啊,为什么人家不这么想呢?
因为人家的历史研究是负责任的,大家都知道当时一个面包要卖五十万马克,这是写入历史课本的,是对当时社会情绪的最客观反映。
你不选XX,那就没人替你出头,下周一个面包就是一百万,两百万,你还有别的选择吗?
你可以说小胡子这不好那不好,但你不能说当时的德国老百姓都放着好日子不过,就是为了寻求刺激选了小胡子吧?
换成日本也是一样,每当看到现在日本拍的各种海军戏,都是社会一片祥和,海军士兵们开开心心造水馒头,造威士忌,造咖喱饭。
看到这些,我都觉得编剧是在有意糊弄现在的观众。
写故事最基本的背景介绍呢?要求开战的原因呢?当时的社会情绪呢?
海军的小伙子们是吃上咖喱饭了,可当时的国民呢?
他们不知道和平的宝贵吗?他们为什么要盼着海军上前线?
这也是我看不上那些海军戏的原因,只会写山本长官英明神武,而把当时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全部略去不提,从而也让人看不懂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源,才会产生今天的这个疑问。
这边石油要禁运,那边海军还得大建,
你家孩子多吃一顿咖喱饭,我家女儿就得再接两个小时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