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中国前三十年不实行工农剪刀差城乡二元制,还有那些方法能用30年建立不亚于原本历史的工业?

发布时间:
2024-04-07 00:28
阅读量:
21

我可以下一个定论,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经济和工业建设。换而言之,如果由你们管理现实中的工业经济建设,我国变成印度,甚至不如印度是大概率的事。

人们或许可以很坦然的承认自己在数学或者物理学上技不如人,因为那是纯粹知识性的,不懂就是不懂。一旦涉及到多元而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军事、经济这种参与门槛极低、但理解门槛极高的问题中,人们反而会因为略懂一些而盲目自信,忽略其极其庞大而复杂的潜在混沌性。

换而言之,太多人觉得经济就是商品价格和工资,军事就是伤亡数字和战线,更进一步觉得自己懂这些就够了,以为所见即所得,所见即全部。忽略了哪怕是最朴实的学问通常也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好,你会种地不代表你也会育种,而不会育种,则根本谈不上多懂农业。

军事和经济都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一说,一个短期来看失败的行为,长期未必如此,反之亦然。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连最基础的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都没有,这就很令人无语。

关于经济和工业发展,我就说一个最基本的:

在一切落后国家,民族工业资本和农业、买办资本都是互斥的,因为工业需要尽可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就必须摧毁小农经济,和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佃农制度。

这么一个几乎已经被马克思和教员说烂了的知识点,居然还有人拿出来炒冷饭,而且预计还要再炒无数次,你们不烦我都烦了。

没错,这个过程确实是极端痛苦的,但这并不代表小农制就是田园牧歌,远的看看明末清末,近的看看印度的现状。土地兼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现代社会还要再加上一个工农矛盾的问题,先进生产力是没法解决全部问题,但落后生产力的问题只会更多,落后社会形态吃人的力度也只会更大。

如果你们认为我国的情况是特殊、奇怪、恶劣的,那么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后发工业国家发展的最优解,也就是美国的情况。


我认为美国是后发国家的最优解不是随便说的,光是我自己可以想到的,美国至少有三点不可复制的优势。

1.地理环境相对孤立,和当时最强大的欧洲国家有地理阻隔,欧洲人不可能用组织暴力迫使美国执行门户开放。换而言之,美国可以在长期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工业。

2.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拥有足够的煤矿和铁矿,这是工业时代的必须原料。南美的巴西缺少煤矿,导致工业发展的初期就受挫,此后的工业发展一直不如美国。

3.技术工人极其充沛,欧洲移民还在不断的涌入美国,美国可以有选择的招募熟练工人。

所以按理来说,美国应该非常容易就能过渡到工业社会吧?

对吧?

……

如果南北战争没有一口气报销掉美国60万以上的青壮年人口(当时美国人口约3000万),这一结论几乎可以完美成立。

南北战争的各方面原因非常复杂,但经济原因非常简单:南方觉得自己在联邦政府中需要承担不合理的义务并长期忍受亏损,北方则觉得必须得使桀骜不驯的南方配合自己的经济产业政策。

尽管辉格史观不断渲染落后和进步的冲突,但工业资本和庄园主资本显然没有任何根本性矛盾,北方生产机器,南方生产原材料是完美的互补关系,双方合作都来不及,为什么要刀兵相向?

当时四处殖民的欧陆资本在美洲根本没有强大的干涉力,而且也没有强大的干涉意愿。所以北方从政治到经济上都控制着南方,南方高度依赖北方的基本格局是确定的,双方高度互补,而且利益已经绑定很深,没有分裂乃至内战的理由。

所以,从经济上看,南北战争也有些特殊、奇怪和恶劣的对吗?北方已经投资了南方,为什么又要摧毁南方呢?哪怕是脑子最不好的人也知道,一旦开战,这一切投资都白费了,还得额外浪费一笔规模巨大的战争开支。而南方也要失去距离最近且规模巨大的北方市场,从经济上来看,这绝对不划算。

所以,南北战争是不是阴谋家的策划?

哎,林肯!

哎,戴维斯!

哎,罗伯特·李!

哎,谢尔曼!

……

等等……

真的不划算吗?那为什么北方人还要这么做呢?为什么北方人战争受挫,债台高筑后还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呢?为什么南方明知道自己高度依赖北方,实力也处于下风却仍然要发动这场大概率要失败的战争呢?

很显然,并不是他们愚蠢,而是没能理解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的人愚蠢。

现在,我用最简单的解释,告诉各位一个最简单而且无可辩驳的经济事实。为什么即使北方投资了南方,二者仍然无法完全团结,甚至必然走向决裂和战争。

简单概括,虽然工厂主和农场主可以在产业上形成互补,但产业结构的发展逻辑是截然相反的,没错,不是有差异,而是截然相反,没有任何调解的余地

农场主需要的是低关税,最好没有任何关税。

从出口上看,只有关税低他们的原材料出口才有竞争力,欧陆国家的经济生产是全球性的,他们总会用更低的价格寻找替代原材料供应者。

从进口上看,农业生产需要用到廉价的工业品,对于农机和其他工业产品的进口价格越低越好,否则生产成本就过高了。

2018年,金毛大统领悍然发动贸易制裁,东方大国反制,导致西方大国与东方大国的农业贸易直接来了个腰斩,农民直接傻眼,宁愿不要大统领的补贴,也不想放弃自己曾经最大的市场。可见农产品和原材料贸易的根本逻辑至今没有改变——关税越低越好,否则就卖不出去,你给补贴都不如降关税

总结:无论从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来看,低关税都是农场主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高关税会同时损害南方在进出口端的利益。

工厂主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进口和出口上都需要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

在出口政策上,如果没有限制措施,原材料会自由的流向发达工业国家(欧陆国家),持续维持竞争对手的产业优势。增加关税,原材料出口价格上升,在全球销量就会受挫,因而不得已就会转而变成向内部销售。通过高关税,进行原材料价格的剪刀差,才能积累起工业初期的原料需求。

在进口政策上,同样需要贸易限制,因为本土工厂的早期产品几乎是百分之百不如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业产品,哪怕美国资源无比丰沛,又吸纳了全欧洲的产业工人也是如此。当时的北方各类工业品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远不如老东家英国。农场主几乎不可能出于爱国情绪就容忍劣质而昂贵的工业品。

总结:北方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充产业资本,必须执行高关税和贸易保护,否则工业生产的成本太高,销量却太低,无法持续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于是二者的利益就有根本矛盾了,要么南方迫使北方接受自己的经济主张,采取低关税自由贸易的政策保护南方利益,要么是北方人迫使南方接受贸易保护政策,让利给北方工厂主。二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余地,再加上早期的宪法解释不明确,一场以脱离联邦为目的战争就爆发了。

可以这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场独立战争,经济上的目的是为在产业分工层面彻底破坏掉南部邦联对欧洲先进国家的依附性关系,进行独立的工业发展和贸易保护

换而言之,哪怕是最优越的条件下,只要发展模式中存在经济和产业上的利益矛盾,不同的产业利益团体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协商解决发展矛盾。无论如何运作,结局注定是双方组织暴力的对决。双方的斗争会一直持续到某一方被对方组织暴力上的优势彻底或暂时压服为止。这一斗争会在不同实体中发生,也会在同一实体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方面发生。

这就是我对后发工业国家,乃至一切国家工业化历程的描述。


讲到这里,我认为自己说得应该足够明确了,类似于北方联邦这样的民族工业在各国都是存在的,类似于南方邦联这样的利益外向型买办团体在各国也都存在,哪一边能够获胜,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模式。

林肯绝对不是冷酷无情的人,事实上他已经对蓄奴州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妥协,但还是无济于事。因为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南北方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利益分歧,而不是什么理念。如果蓄奴州宁死都不愿意出让已经到嘴的利益,那么北方就只能在用战争和比死更加痛苦的生活迫使他们吐出来。

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之类的文学作品都极大的误解了当时的现实。现实是,双方的矛盾根本不是出于理念上的分歧,大觉醒运动之流的市民运动根本无关紧要,两边由于产业互补长期维持着相当程度的合作,内战前的工厂主和庄园主们也许还曾在同一张餐桌上享用过晚餐,在同一场社交舞会中略有激动却不失和平地商讨过合作条款和各类事项。

但当这一切深入到最根本的权力、最核心的利益时,情况就彻底改变了。

涉及到关税问题时,曾经优雅热情的南方绅士们瞬间收起了笑容,他们性情大变,如恶龙一般口吐着火焰,抗拒别人触碰自己的秘宝。甚至就连北方工厂主自己或许都有些意外,他们甚至直到开战都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为什么曾经那么友善热情的南方合伙人忽然就变成了这样的偏执可怕的魔怪,不能理解为什么邦联人这么快就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和合作情谊和共同利益,宁愿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成为分离主义者。

突然吗?

其实一点也不突然。

利益可以使人忘记一切感情,因为利益而对着同胞挥起屠刀,这一点在历史上实在是出现过太多次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不流任何血,也不承担任何痛苦就完成一项重大的事业和改变呢?

理论上来说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觉悟能自觉出让自己已经到手的利益,否则民族工业或者别的什么先进生产力要想做出任何改变,都必然只能通过更强的组织暴力强迫既得利益者吐出所得并重新分配。

再换而言之: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和平发展、自然进步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这几乎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想要自然且和平的达成任何巨大的改变,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至少没有任何可见的案例。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应该已经多少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了。

如果说一切问题最后都是组织暴力上的差别,那么岂不是代表农业资本的组织机器强大时,工业不一定能战胜它?人类并不是百分百有机会能发展到工业社会?

恭喜你答对了,就实际意义上来说,剪刀差其实是个伪命题。

如果农业反哺工业就能做到建成先进工业,那么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等国的失败是很难解释的。一项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能持续获得正向收益,最后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但现实却不是这样,说着自己要工业化的国家很多,但真正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很少。

这说明什么?

第一,工业化远比普通人想的复杂,有太多利益需要协调和改正了。

第二,有一股力量阻止着后发国家工业化,它可能是外部的逼迫,也可能是内部买办的妥协。

还是拿最大的后发国家举例:印度直到现在都在出口农产品反哺工业,一连七十年了还在工业积累的初期阶段,这个速度相对来说实在太慢了,不如我国不说,甚至也不如上个世纪从一穷二白开始自主摸索的苏联。

这似乎有点太不合理,更不合理的是印度甚至都算好的,其他国家更加缓慢。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你从工业发展史本身去看是不能理解的,后发工业国只要把产业政策坚持到底应该就能成功工业化,但结果却是,没几个成功的,难道各国就没有富有远见的总设计师吗?

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结合上述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没有良好的组织模式,就算你有再好的计划也必定无法落实到位。ppt画的再好,实现不了也是白搭。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组织模式和运作效率,一国的发展潜力要看组织模式的发展史。

换而言之,剪刀差之间亦有差距,好的剪刀差才有效力。

印度始终不愿意对自己人下狠刀,一方面留着大量的小农经济的残余,一方面仅有的一点资金也没能高效而准确的使用,以至于一步慢步步慢。印度未来是一定会现代化的,但是速度估计很难令人满意。这就是我所说的,前工业化、前现代社会带来的漫长而持久的痛苦。

前现代社会是相对静止的,以大量贵金属作为等价物,体制稳定但运作效率很慢。所以农业时代的末期总会遇到通货紧缩、消费不足的问题,社会财富几乎是停滞僵化的,农业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是疯狂消费、一掷千金的领主,最好不要攒钱,上层攒钱的唯一结果就是底下的人连汤都没得喝,所以古代社会极尽所能地鼓励领主要奢华享受,就连崇尚简朴的教会也不得不修建华美无比的大教堂向外疏财。

说白了就是钱太多了,多到实在是没地方可花,如果使劲花都花不完,那就只能挖个坑埋了。由于没有银行,也没有投资公司,这些财富最后就会变成变成不进入流动死钱,用经济学属于描述这这个现象,这就叫做资金呆滞

西班牙帝国就踩在了这个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尾巴上,以至于从美洲获得的海量财富用于战争和享受,而不是建设和增值,极大浪费了自己在地理大发现中的前期优势。

到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法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改变,僵化的财富是不被允许的,因为钱会不断的贬值,或者至少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不投资就等于亏损。社会积累的海量财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动,去到需要资金的投资项目中。所以现代的社会不再推崇古典时代一掷千金、奢靡享受的风气,反而是简朴、专注于资产增值的实业家和新教圣人形象成了主流。

同样是换做经济学术语,这就叫做资金活跃

现代社会就是促使一切呆滞的资金变成活跃的资金,一旦资金呆滞下来,就会像日本那样陷入停滞和衰退。

……

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就会造成组织模式的变化,而新的组织模式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新世界。

组织制度就好比是人的心脏,心脏不好的人,就算肌肉再强壮也没有任何运用的可能。

英国和日本优于大清的地方不在于他们的绝对资源更多,而是他们能够更高效率的组织起资源投入某项工作,哪怕那项工作只是以组织暴力而开展帝国主义战争。

而一旦神州大地上出现了组织效率更先进的组织,哪怕他们拿的是三八大盖、汉阳造,吃的是小米配黄豆,这帮泥腿子也能在先进组织的加持下源源不断的造出新血,以至于越打越强,越打越精。

新制度与新文化是一体两面的,既需要有人开创新的制度和风气,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新人为此工作和冒险。

做大蛋糕的冲动,或者把别人的蛋糕抢过来,最后守护自己已经抢到的最大的蛋糕。

三种需求都迫使帝国主义者把自己变成组织效率更高的先进帝国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的帝国主义会被先进的帝国主义消灭。

做大蛋糕,保护自己的蛋糕不被掠夺,突破既定的格局重新上桌切蛋糕。

这三种需求都迫使殖民地与被压迫者把自己变成组织效率更高的格命者,在这一过程中,落后、空想的格命者会被先进、现实的格命者彻底消灭。

世界就是在这压迫与被压迫的斗争中,狰狞而痛苦地走向现代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