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副教授发传单免费网上教学《社会科学概论》火出圈,本人回应称备课五六年,录课三个月,如何看待此事?

发布时间:
2024-04-09 10:35
阅读量:
37

看到陈老师相关新闻,还是挺有感触的,于是就找来了他的视频看了两讲。

平心而论,课程的水平就是一般大学公选课的水平。老师虽然饱含热情,但是形式上粗糙,内容上也存在争议。但是这似乎是这类公选课的通病了。看了两讲我大概理解为什么没有开课了。

先泼点冷水首先说说形式上,红底白字的ppt,一页上几行的超大文字,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老师年龄偏大,语速很慢,课程可以1.5倍速毫无违和。看网课时候我有调整倍速的自由,但是实体课堂呢?大多数学生一定会玩手机、低头睡觉的。如果课程考核要求再高一点,一定是没有人会选的。

课堂形式老派古板

再说说内容这个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是老师自己一生读书的心得体会总结。换做是在早年间,他的课程就有点东林书院开坛授业的既视感了。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分,古典意义上的通才已经很希有。能对不同社科学科内容有所涉猎已经非常不易,老师真的能在诸多学科上有较深见地,足以开设总括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概论课程么?对这个我是存有怀疑的,也是对陈老师怀有期待的地方,希望继续看下去陈老师能够给我惊喜吧。例如说,哲学、美学、文学这类学科,原则上都是不属于社科而属于人文的。把这么多学科集合在一起,我真担心陈老师能否驾驭。而且,讲授的内容个性也太强。因为是个人读书的体会,就很难做到专业,“民科”感非常强。虽然社科的入门门槛比较低,但以“爱好者”、“读者”的姿态为萌新的本科生做社科普及,能不能给未来有志于社科的同学打好底子呢?

陈老师的热忱令人动容

陈老师求学之路坎坷,专科毕业,先是在辽宁省图工作五年,再读硕士入职师大,然后44岁在职读完博士学位。这一路奋斗过来,心中一定是有热爱在的。通过发传单的方式宣传自己的课程,一片真心也让人动容。但是他读书治学风格比较老派,想必成果平平,临近退休也就是副教授。高校毕竟是重科研轻教学。基金项目、论文发表才是教师晋升的主要筹码。而且就算是在教学上,我想陈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过于死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这一类老一辈老师在高校中还是很多的,他们很多都落后于“学界潮流”,无心或者无力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开展工作。更多的只能“务虚”、“务玄”,通过著书立说、开坛授业完成自己的价值实现。他们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北师大的教师,更多还是应该在科研上发力,然后用科研精深的造诣反哺教学,高屋建瓴,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老师要“在名利场写诗”,要“重教学胜过科研”。从我自己浅薄的理解来看。没有经过科研的淬炼,所谓的“教学名师”也只是教材、课件的传声筒而已,是缺少自己理解领悟的。只有科研做得好,才有敏锐学科领悟能力,才有对学科方法的深入了解。才能做学生探索知识边疆的领路人。大众对高校“教学名师”的期待,似乎还是对古典学者浪漫情怀的想象,或者是对基础教育阶段任课老师感恩的遗存。而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这类老师也将逐渐凋零。当新入职的“文章写手们”走上讲台,一切也都不一样了。陈老师的斯文风雅,也只能留在我们回忆中了。

最后说两句题外话。我个人很佩服陈老师,但是学科的细分是社科发展的必然。我们期待对社会科学有宏观的了解,但是这种概论课程是一名普通教师能够驾驭的么?北师大不缺相应的资源和师资。从各个社科院系拣选牛人,各负责自己的学科,组织一门面向全校的通选社科概论课程是否更好?另外与之对应的,自然科学是否也可以有这样的一门概论,提高一下在校大学生的科学修养?在教学上,我们的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作为未来的高校教师,我也该思考如何教学的问题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