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驻扎在全国各地的苏军士兵是如何安置归属的?

发布时间:
2024-05-20 17:54
阅读量:
157

事实上,对苏联军队的分割在苏联解体前就已经开始了。

在1991年11月,苏联解体前夕,民防部队从苏军序列划出,驻俄罗斯领土上的民防部队全部划归俄联邦紧急情况委员会[1]。1991年12月8日下午2点,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元首于别洛韦日狩猎场别墅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即将停止存在,以及组建独立国家联合体。

武装力量的总体分割

1990年5月9日,苏联时代最后一次胜利日红场阅兵举行。

1990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最后一次十月革命纪念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73周年),这也是苏联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红场阅兵。

1991年12月21日,经过与会各国元首的同意,在过渡时期内,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的军队指挥权由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履行。1992年2月14日,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被任命为独联体武装力量总司令。

原苏联军队常规的陆空力量基本按属地原则划分,除非有特殊情况。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在1992年3月16日建立。俄罗斯领土上的原苏军部队自然全部归俄罗斯管辖。

白俄罗斯建军的基础是苏联时代的白俄罗斯军区,该军区在1992年5月6日正式撤编,改组为白俄罗斯共和国武装力量,当时的总人数约4万人。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同年12月6日,乌克兰发布法令“关于乌克兰武装部队”(Про Збройні Сили України),该法令初步规定了乌克兰的军事体系与部队组成。后续根据实际情况多次修订。

在1991年底——1992年,来自原苏联军队驻乌克兰的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喀尔巴阡军区,这3个军区的近70万人马以及配属的大量装甲作战力量、航空作战力量全部归乌克兰实际管辖。

乌克兰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乌克兰军用航空器的数量排在世界前列,仅次于中美俄三国。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军队。

1992年,对土耳其斯坦军区的肢解工作也开始了,当时有军官向莫斯科方面发出密电,希望俄罗斯出面接管部队,不要让几十万重兵集团落入“中亚地区的反俄民族主义精英”之手。早在1992年2月,第40集团军的指挥官里亚布采夫中将率先效忠哈萨克斯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该军区的40万兵力被几个中亚的斯坦国分割。1992年6月30日,土耳其斯坦军区撤销。

波三小不要苏联时代的军队,波罗的海军区改为俄军的西北集群,与波罗的海舰队在1994年将主力部队全部撤回俄罗斯。

1992年5月9日,土耳其斯坦军区领导层合影留念。该军区的第40集团军是阿富汗战争时期的苏军主力。这个军区完成过渡时期的使命后,在同年6月30日彻底解散。

1995年5月9日,俄罗斯重启胜利日大阅兵。参加红场阅兵式的4000多名苏军老兵来自多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些老兵的着装不统一,有相当数量的老兵穿着便装受阅,还有一部分穿着军礼服。

俄罗斯1995年胜利日阅兵的俯首山装备检阅式。除了战略火箭军之外的几乎所有重型装备倾巢而出。这也是俄罗斯唯一一次在俯首山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图为参阅俄军的T-80U主战坦克方阵。

核武器

关于核力量,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4国签署一份“关于核武器联合措施的协议”(о совместных мерах в отношении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根据该方案第一条:核武器是独联体武装力量的一部分,确保独立国家联合体的集体安全。第二条,独联体国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Статья 1:Ядерные вооружения, входящие в состав Объединенных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обеспечивают коллективную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всех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татья 2:Государства – участники настоящего Соглашения подтверждают обязательство о неприменении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первыми.

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则对缔约国的“去核化”作了初步说明,白俄罗斯、乌克兰作为无核国家加入《国际核不扩散条约》。

Статья 5
1. 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 Украина обязуются присоединиться к Договору о не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и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1968 года в качестве неядер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и заключить с МАГАТЭ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соглашение о гарантиях.
2. Государства – участники настоящего Соглашения обязуются не передавать кому бы то ни было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или другие ядерные взрыв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технологии, а также контроль над такими ядерными и взрывными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ни прямо, ни косвенно; равно как никоим образом не помогать, не поощрять и не побуждать какое-либо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не обладающее ядерным оружием, к производству или к приобретению каким-либо иным способом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или других ядерных взрыв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а также контроль над таким оружием или взрывными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3. Положения пункта 2 настоящей статьи не препятствуют перемещению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с территори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и Украины на территорию РСФСР с целью его уничтожения.

1991年12月30日,俄罗斯、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11个国家签署了“独体成员国战略力量协议”(между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 участниками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п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м cилам)。对过渡时期核武器的使用与进一步销毁作了说明[2]

苏联刚解体时,仍然有接近2000枚核弹头位于乌克兰境内,有不少乌克兰人起初想保留核武器,1992年3月,乌克兰一度暂停移交核武器给俄罗斯,克拉夫丘克总统怀疑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妥善处理这些核武器。

经过美俄两国的软硬兼施,基辅当局最终决定弃核,1994年1月15日,美俄乌三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乌克兰将成为无核国家,乌克兰把核弹头打包拉回俄罗斯。1996年6月,最后一枚核弹头被运往俄罗斯,乌克兰正式解除所有核武器。后续又把导弹发射井、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拆的拆、毁的毁、卖的卖。

“一开始,所有这些‘家当’成了获得独立的基辅自豪的东西:甚至其他更大的国家也没能有战略轰炸机。但没过多久就清楚了,战略轰炸机对乌克兰来说是过分贵重的和不需要的“玩具”。为了进行最大的远程飞行,仅一架图-160就需要 171吨紧缺的燃料。在本国领空训练飞行也得 40吨燃料。
对于图 -160来说,乌克兰的天空太狭窄。由于燃料经常短缺,飞机很少飞行,然后就完全停飞了。图波列夫实验设计局飞机设计者对飞机的跟踪监督和制造厂家的护送也停止了。
开始拆卸机器:从一些飞机上拆零件去修理别的飞机。
当炸熟的公鸡啄到乌克兰国防部的痛处时,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想法……摆脱这些‘哒哒作响的东西’。但是要在得到大笔进款的情况下加以摆脱---谁要这些飞机及其装备得支付8亿美元。”[3]

1996年1月,乌克兰第聂伯罗斯克彼得罗夫地区的洲际弹道导弹拆除中心。几个人身后的壳子上有英语“PEACE”的字样,意为“和平”。

1998年1月,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地区的军事基地里,乌克兰爆破拆除РТ-23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井。

相关的一系列核裁军协议执行完成后,独联体国家里除了俄罗斯之外,全部完成“去核化”,要么拆掉销毁,要么转送回俄罗斯。直到2022年,俄罗斯重新在白俄部署核武器。

1990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73周年纪念阅兵式上的洲际弹道导弹。


2024年5月9日,俄罗斯胜利日红场阅兵式,РС-24“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苏联海军舰队的归属权问题

1991年7月,苏联海军“乌斯季诺夫”号导弹巡洋舰访问美国佛罗里达州。该舰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二号舰。

海军方面,苏联海军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的驻地都在俄罗斯境内,毫不意外,这些舰队全部归俄罗斯海军[4]。波罗的海舰队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其中,北方舰队的军事总部驻地——北莫尔斯克市在1996年转为ЗАТО[5]。在黑海舰队和里海舰队的分割上出了分歧。

苏联刚解体时,黑海舰队各型舰艇830多艘,各级官兵接近10万人。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1992年1月3日要求黑海舰队效忠乌克兰。同年4月5日,克拉夫丘克签署总统令,要求将黑海舰队置于乌克兰军方的控制下。

黑海舰队的舰艇,1991年。

俄罗斯不甘示弱,叶利钦在4月7日签署第375号联邦总统令“关于将黑海舰队置于俄罗斯联邦管辖下”(О переходе под юрисдикц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Чер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该总统令的内容表示:

“鉴于黑海舰队状况的不稳定性,法令要求该舰队隶属于独联体武装力量总司令部,由俄罗斯实际管辖,舰艇升挂俄罗斯联邦的海军旗帜。”

同年8月3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谈判出现进展,黑海舰队暂时成为俄乌联合舰队。1994年4月,俄乌两国高层在莫斯科会面,达成协议,把黑海舰队的作战力量按2:8的比例分割,乌克兰拿两成、俄罗斯拿八成。

1992年8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会面,双方签署协议,分阶段解决黑海舰队的问题。图为协议签署现场。

1995年6月9日,双方在达成最终协议,俄罗斯获得黑海舰队81.7%的舰艇,剩下的18.3%归乌克兰。1997年,黑海舰队分家完成,俄罗斯获得各型舰艇383艘,剩下的几十艘军舰由乌克兰管辖。俄罗斯获得继续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驻军的权利。

1997年,塞瓦斯托波尔,俄乌两国海军的联合军演“和平航道-1997”。


关于里海舰队的分割工作在1992年正式开始。叶利钦在3月19日签署第260号联邦总统令,下令黑海舰队暂时由俄联邦实际管辖,隶属于独联体武装力量司令部。后续由俄罗斯政府、独联体武装力量司令部组成的代表团与里海沿岸各国磋商这支舰队何去何从。

1992年3月19日,第260号联邦总统令的文本。

其中,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两国退出舰队分割,认为将里海的防务交给俄罗斯就行。主要的谈判发生在俄罗斯与阿塞拜疆之间,阿塞拜疆起初狮子大开口,要求100%获得里海舰队。经过讨价还价,俄罗斯获得里海舰队75%的舰艇与军事设施,剩下的25%划归阿塞拜疆。


在1991年——1993年的过渡时期内,根据1992年1月16日通过的两份入伍宣誓协议,一份是常规力量的“о Военной присяге в силах обще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还有一份是战略部队的“о военной присяге в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силах”,这两份文件规定独联体各国加入武装力量服兵役的军事人员宣誓效忠所在国,遵守所在国家与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相关法律。

1993年12月24日,独立国家联合特武装力量总司令部完成使命,被改组为独联体军事合作协调总部。1994年4月20日,《集体安全条约》生效,独联体集安组织(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正式建立。

位于莫斯科北部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总部,前身是华沙条约组织总部。

从2006年1月1日起,独联体军事合作协调总部撤销。该总部的职能被移交到独联体国防部长理事会。


内卫部队

苏联末期,内卫部队忙着四处“灭火”,在1988年——1991年间高强度部署,解决苏联各地愈演愈烈的民族冲突(尤其是中亚加盟国、高加索那一片),出现了一些伤亡。

苏联解体前后,关于内卫部队的分割干脆利落,除了波三小之外,根据属地原则,各加盟国收编了各自领土上的内卫部队。

1992年9月24日,俄罗斯颁布N-3534-I号法令“关于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内卫部队”(О внутренних войсках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该法令第一章第一条:“内卫部队是俄罗斯联邦内务部系统的一部分”。明确原苏联时代驻俄内卫部队新的归属与任务。[6]

РАЗДЕЛ I ОБЩИЕ ПОЛОЖЕНИЯ
“Статья 1. 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входят в систему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призваны защищать интересы личности”

1993年3月2日,俄罗斯开始组建内卫部队军区。1994年5月,内卫部队军区徽章开始使用[7],同年12月,车臣战争爆发,刚刚改旗易帜3年的俄罗斯内卫部队就被丢到车臣战场厮杀。

除了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其他原苏联国家的内卫部队仍然由内务部管辖[8]。俄罗斯在2016年爆拆内务部,以内卫部队、安保巡逻单位、OMOH与СОБР为基础组建了新的国民警卫队[9][10]。2023—2024年又把内务部所有“Гром”特警队划入国民警卫队体系。

2024年红场阅兵式,俄联邦国民警卫队“捷尔任斯基”作战师方阵。



边防军

1991年10月22日,苏联政府颁布法令,正式开始拆分苏联克格勃。在克格勃的基础上组建跨各加盟共和国安全局。12月3日,边防军撤出克格勃系统,改编为单独的苏联国家边界保卫委员会(Комитет по охран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границы СССР)。

苏联解体后,苏联国家边界保卫委员会仍然存在一小段时间,统一指挥独联体国家的边防部队。1992年6月12日,叶利钦签署第620号联邦总统令,批准在俄联邦安全部体系内组建边防部门,同年10月28日,苏联国家边界保卫委员会正式解散,原苏联的边防部队被苏联各加盟国分割[11]

俄罗斯在边防军分割中占了不少便宜,苏联边防军体系里吨位最大、火力最凶猛的1135.1型“涅柔斯”边防巡逻舰除了两艘还在乌克兰的船台上,其他8艘全在俄罗斯境内[12] [13]。这两艘未建好的军舰都被乌克兰接收,一艘是后来的乌克兰海军旗舰,还有一艘没建好就被拆了。

“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军舰,原乌克兰海军旗舰/苏联边防军计划的1135.1型边防巡逻舰的8号舰。

2022年,俄乌开战之后,“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被乌克兰凿沉在敖德萨军港。


驻外部队的归属问题

苏联/俄驻外集群的撤军不是从解体后才开始,早在1988年就开始从驻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集群和驻德集群逐步撤离军队。

苏联解体后,还留在境外的苏军驻外集群全部由俄罗斯接管。此前已经撤回苏联国内的部队按属地原则各自分割。中央集群、北方集群、驻德集群在1994年9月之前相继完成撤军。

波罗的海三国不要苏联时代的军队,选择另立门户。苏联解体后,本来属于苏联本土军队波罗的海军区变成了俄罗斯驻外部队的西北集群。到了1994年,该集群驻波三小的主力部队全部撤走。一部分撤回俄罗斯本土,一些撤到加里宁格勒州。[14]1999年,随着最后一个驻拉脱维亚的军用雷达站撤编,俄军驻东欧部分的驻外集群全部撤完。

1994年8月31日,在爱沙尼亚的帕尔迪斯基,俄军西北集群坦克搭乘登陆舰撤离,前往加里宁格勒。



1979年10月,苏联发动“风暴-333”行动,杀死阿富汗总统——哈菲佐拉·阿明。阿明死后,苏军部队兵分三路杀进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中后期,苏联开始逐步撤离军队,1989年,苏联驻阿富汗的部队全部撤退。旷日持久的苏联侵阿战争结束。苏联驻阿部队大部分是从中亚军区和土耳其斯坦军区抽调的作战单位,在同一年,这两个军区合并为土耳其斯坦军区。苏联解体后被辖区内的几个中亚国家分割。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老照片:

1988年,阿富汗喀布尔,一支苏军部队从东部的贾拉拉巴德地区赶到,该部准备撤离阿富汗。


1988年5月15日,苏军部队越过苏联—阿富汗边境,返回本土。

苏军撤离阿富汗

1989年,苏联军队越过苏阿边境的桥梁回到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

苏军撤离阿富汗。


1989年2月,苏军装甲车撤回苏联境内,背景是苏阿边境的友谊大桥。

前苏联驻蒙古的部队是第39集团军,1962年正式开始驻军。1990年3月,苏联政府同蒙古政府达成协议,驻蒙古的苏军在1992年全部撤出蒙古领土,其中,主要作战部队在1991年撤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接手苏联未完成的撤军工作,同时逐步向蒙古方面移交军事设施,最后一批俄罗斯部队在1992年12月撤离,俄军第39集团军被撤销编制。

苏联/俄罗斯总共有5万多号兵力、4000多辆坦克/装甲车,1400余门火炮、190架作战飞机与130架直升机被撤回俄罗斯。现在的蒙古没有俄罗斯驻军,但俄罗斯以联合军演的名义留个尾巴在蒙古。

苏联/俄罗斯驻蒙古部队登车撤离。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苏联撤走导弹和大部分驻军,1963年,苏联与古巴两国搭成协议,留下了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以“军事顾问”的名义存在,这批苏军负责训练古巴军队。

在1967年,苏联新建了一座信号情报中心(“Лурдесе”)。这座信号情报中心在苏联时代由古巴方面无偿提供地方。1979年9月,苏联正式承认驻古巴苏军的存在,这批部队对外的称号是“第12训练中心”(12-й учебный центр)。

苏联解体后,古巴开始向俄罗斯收取信号情报中心的占地租金。这座信号情报中心的租金与维持日常运作的费用一年要花掉俄罗斯几亿美元。

这张照片摄于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位于古巴埃尔奇克地区的苏联军事总部。该总部从1962年开始启用,1993年撤编。

苏联解体后,驻古巴的军队在1993年7月前全部撤回俄罗斯,仅剩的信号情报中心维持到2002年才关闭。

此外,驻越南的部队在2001年全部撤退,但俄罗斯咬咬牙保住了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驻叙俄军基地在2015年到来的反恐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