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蓝砚,蓝Lan砚Yan,为什么韵母都是an,但读起来感觉不太押韵呢?

发布时间:
2025-02-13 04:50
阅读量:
20

表层原因很简单:an和yan/ian的韵腹(主元音)不同。以国际音标来记录的话,an的发音是[an],而yan/ian的发音却是[jɛn],可以看到,yan/ian中的a受到y/i的影响,高度变高了,从[a]上抬到[ɛ]。既然主元音不同,那听上去感觉不押韵也就很正常了。

但我猜题主真正疑惑的是,为什么明明不押韵,或者说明明主元音不同,an和ian的韵腹却还用同一个符号a来记录呢?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

1.汉语拼音不是严谨的记音符号,它发明出来的目的不是忠实地记录发音,而是转写发音,因此对汉语拼音来说,只要能区分音位就可以了。区分音位的原则是最小对立体,比方说在普通话中,[pʷo55]波和[pʰʷo55]泼这俩字除了声母之外全都一样,但我们能察觉到这是两个不同的,能区分意义的音,因此[p]和[pʰ]在普通话中应该当成不同的声母。再比如说,[ʈʂɻ̩55]知和[ɕi55]希的韵母完全不同嘛,怎么它们在拼音中的韵母都是i?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知]的韵母[ɻ̩]只会出现在声母zh, ch, sh, r后面,而「鸡期希」的韵母[i]则不可能出现在zh, ch, sh, r后面,因此[ɻ̩]和[i]在普通话中无法构成最小对立体,把它们当成同一个音位来设计转写方案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不是非得用同一个符号不可,比如在国语罗马字和注音方案中,它们的表记法就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会觉得z, c, s后面也会出现,但那个其实是[ɹ̩]。同样是因为它们不会构成最小对立体,所以你感觉不出来它们的区别。)那为什么鲜少有人提问这个呢?可能是因为小学教育讲zhi, chi, shi, ri, zi, ci, si是所谓整体认读音节,所以人们已经放弃思考其中的问题,而把它当成一个「不可理解,也无需思考」的「不可名状之物」了吧。

回到本题的例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蓝」和「砚」的韵腹不同了,一个是[a]一个是[ε]。那么,它们能构成最小对吗?我们可以看看[ε]这个音在普通话中何时出场:在韵母[jɛn](如「砚」), [ɥɛn](如「原」)和[iɛ](如「爷」)中。你会发现,前两个场景下,把[ɛ]换成[a]是不可行的,但第三个可以,因为确实有[ja]这个韵母(如「雅」)。所以你发现,在拼音中它们确实用了不同的写法:ye和ya。

但问题还是存在:为什么[jɛn]和[ɥɛn]不写成yen和yuen呢?虽然e已经用来写[ɤ]了,但普通话中也不存在[jɤn]和[ɥɤn]啊,写成yen和yuen也不会和别的韵母混淆不是吗?这里我觉得可能是第二个原因:历史惯性。

2.普通话的音系发展自中古汉语(现代汉语诸方言除了闽语白读层之外都是),而(晚期)中古汉语中,普通话韵母为an和ian的字很多来自「山摄」。韵摄是一个韵图概念,简单理解的话,同一个韵摄里的韵母,它们的韵腹通常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当成是,原来an和ian里的a是同一个音,但是后来变成不同的音了,所以为了体现历史渊源,还是给它们用了同一个符号来表记。不过你若问中古汉语里「蓝」和「砚」押韵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很不巧,「蓝」字不来自山摄,它来自咸摄,它的韵尾不是-n,而是-m,只是在普通话中,中古-m尾并入了-n尾(如「心」→「新」,「咸」→「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