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月薪两万却不敢在商场买衣服,甚至开始逛批发市场,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26 00:00
阅读量:
39

我带团队,看人算比较准的。

因为我有个绝招儿,几乎一眼就能识别人才。

什么绝招儿呢?

跟他讨论问题,提到某些数据或概念,他边听边用手机飞快地上网搜索数据源或者概念定义,大体你就知道,这是个人才。

这招儿灵到什么程度?

但凡发现他查一次,你注意观察,时不时他就会查,根本忍不住。

而那些不查询,说什么听什么的,则一次都不查。

你还别抬杠,说这么容易就能伪装人才,那我以后也装模作样查不就得了?

你可太高估自己了。

哪怕查一次给100块钱,你都不见得能想得起来。

这是千锤百炼养成的习惯,否则沟通占用了那么大带宽,哪儿有脑子想这些?

就算为了100块钱,说啥都不听了,只想着查询,你也装不了。

人家查询之后,往往会跟着一连串儿问题,确定数据源,对齐数据口径,解释差异,拉齐概念,乃至重新定义概念。

你都没工夫听人家说什么,哪有脑子问这些?

为什么善于查询就是人才呢?

首先,说明他听进去了,脑子在飞快地跟着转,所以才能发现疑点去查询。

其次,在谈话占用大量带宽前提下,他仍有余力探求细节,说明带宽充裕,脑子够用。

最后,说明他必定经历了严格地逻辑训练,对概念和数据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下意识诉诸理性,而非情绪。

这样的人,才是理性人,才是人才。

去商场,看上一件衣服,标价2000,二话不说直接付款,这种人大概率赚不到月薪20000。

毕竟动动手指,手机上随便查一查,基本能找到5折的同款,且折扣无下限。

分分钟就能省1000多的事,他都懒得做,你还指望他工作中创造价值?

当然了,也有人生下来就不差钱,对数字完全没有概念,200元和2000元在人家眼中没区别。

但人家至于去赚2万的薪水?

年轻人不在商场买衣服,不是不敢,而是不傻。

跟什么消费降级更没关系。

实际情况可能正相反,市场已经过了初级阶段,随便弄个牌子就能漫天要价的时代过了。

年轻人经历了电商洗礼,线下那点刺激,人家根本不感冒。

大家消费回归理性,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不但不是降级,反而是升级。

消费端的升级,必然拉动供给端的升级。

“理性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个拥有理性消费者的市场,才是可控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越性。

这是年轻人的进步,也是中国的进步。

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讨好年轻人,我自己也秉持同样的消费理念。

对我来说,如果只是为了一件商品而消费,未免索然无味。

我享受寻价、比价以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买卖双方博弈,赌注就是折扣。

跟打德州扑克差不多,不但要根据牌面计算概率,还要虚张声势,甚至要通过表演给对方下套。

兵法说,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

如果没能拿到一个好价格,就像德普一手好牌打输了,筹码还在其次,关键是为自己的愚蠢感到沮丧。

比起买到的商品,这种博弈体验甚至更有价值。

我想,接受理性训练的人大体都是如此,你不让他遵循理性,只准拍脑袋,由着情绪来,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年轻人,尤其月薪2万的年轻人,大体都是这类人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