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小组为什么戾气那么重?
任何一个网络社区的面貌形成,都与它的组织形式和机制有脱不开的关系。
知乎经常说豆瓣小组打拳、戾气重,其实指的是某几个特定的封闭组。
封闭组是指,这些组入组有一定的门槛,需要阅读组规、回答一些问题,并且需要排队,因为管理员人工审核需要时间,且不是任何时间都开放审批的。
豆瓣大部分小组入组条件都很宽松,申请就能加。有一点门槛的,多数也只需你看完她们的组规,回答一个或几个组规内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即可。
但是封闭组的入组难度倒也不在于门槛有多高、要回答很难的问题,而是名额限量。所以有这几个封闭组的豆瓣账号,在咸鱼是卖得上价的。
而且这几个封闭组都有管理组和举报机制,如果组员违反组规被举报,会被踢出小组。注意,不是违规就会被踢出,而是【被组员在举报楼举报违规,经管理员判断违规成立】,才会被踢出。因为管理员也没空每个帖子都看,所以就是不举不纠。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这些封闭组组内的发言看似非常激进,实则全都非常保守。如果组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几乎不会有人站出来唱反调,因为唱反调的成本非常高,一旦你没能成功说服大部分人,可能马上就会被举报踢出。
与之对照的,知乎唱反调的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大部分社会事件反转都是从知乎开始。微博、B站,都是粉丝量越高发言成本越高,一旦翻车不仅掉粉、也天然会遭到更多的攻击。豆瓣封闭组则是每个组员平等的唱反调成本都非常高。
除此之外,豆瓣的帖子机制也注定了根本不适合辩论。
豆瓣的帖子回复是可以赞、不能踩,每个楼里点赞最高的5个回复会被置顶显示在最赞。
这就意味着,如果帖子前几楼有回复带了风向,很快被点上最赞,你在后面发的回复再有理有据,也很难被看到。前几楼的风向决定了整栋楼的风向,你的帖子是什么画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看到你的帖并回复的人是什么想法。
这进一步提高了唱反调的成本。
最后讲一讲豆瓣封闭小组发展历史。
最早出圈的组,豆瓣鹅组(目前已永封),本职工作是讨论娱乐圈八卦,立组初衷是对抗饭圈粉丝行为。因为当时很多明星粉丝结团出行、横行霸道(虽然现在也是),不允许路人发表意见,所以成立了这样一个小组,组内禁止粉丝行为,不允许吹嘘明星,可以自由对明星发表负面看法,不允许反驳。
在这个组形成了一定的体量,具有一定影响力后,自然会有很多明星粉丝试图进组,用一些曲线救国的方法来为自己的偶像辩护。所以很自然的,小组发展出了准入机制(不然大量水军涌入)、举报踢出机制(不然粉丝还是可以霸占这里)。
讨论明星,免不了会顺带讨论社会话题。渐渐社会话题讨论越来越多,又由于我上面说的这些机制,这些讨论看似自由其实并不自由,很容易就会形成极端的观点。最后被封了。
继承鹅组遗志的是踩组(现更名句号小组),本职工作也是讨论娱乐圈八卦、拉踩明星,为了避免走上和鹅组相同的道路,对自己使用了二向箔,全组弱智化,禁止讨论社会议题,不喜欢严肃,只想看奶头乐、弱智段子和嗑cp,就算你想偷偷讨论,也只能把你的观点编成段子发,不可以认真跟组员辩论不然会被踢哦。
鹅组的周边亲戚七组,是和鹅组同期且定位差不多的组,只不过人比较少,所以鹅组被打击的时候美美逃过。鹅组去世后,目前独辟蹊径,发展成了豆瓣独一无二的超级粉红组。
很多人刻板印象是豆瓣女权人均恨国润党,其实非也,豆瓣每个组的意识形态都差挺大的。七组属于粉得还比较幼稚,还停留在赢赢赢阶段,各种弱智阴谋论在组内都有市场,在yq解封之后依然坚决认为应该继续封+zf是无奈解封+放开党非蠢即坏,只要有质疑就是50w
最早发展出极端女权的组是达芬奇组(目前已永封且隐藏),全名小说打分器组,顾名思义,是一个推荐和讨论小说(主要是言情小说)的小组。
早期这个组对言情小说的批判还是有一些价值的,现在一些已经成为主流看法的观点,比如“言情虐文就是在无意义虐女主、男主坐拥一切失去爱这种惩罚很脑残”这类,都是在这个组发扬光大的。
但是在被封之前,这个组已经极端到豆瓣其他组都看不下去了,因为对小说为了批判而批判,甚至发展到了“统计全书中男女主名字出现次数,如果女主少于男主就是厌女小说”这种程度。更是被评价为“可能只有毛概马原在她们组才不会被批判吧”。
封闭组机制+小组主题是批判文学作品是否厌女,会发展成什么样也不难想象了。
目前继承达芬奇组遗志的是象组,主业是讨论网红八卦,副业爱女恨男,意识形态偏神。
总之,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豆瓣所有极端出圈的小组,全都是文娱组。不是讨论明星网红,就是讨论网文小说。
相反,一些主题就是和社会相关的小组,比如上班组、职场组、同事组,甚至劝分组,组里日常也有非常多的关于女性困境的讨论,也有负面情绪,但极端程度比起娱乐组反而差远了。
我的结论是,一群还没有进入社会或者不工作的人,最大爱好是关心明星网红、最常阅读的是网文,对真实的生活缺乏理解,沉迷辩经和阶级、性别叙事,又在一个封闭、不鼓励唱反调的机制下,看似激进实则从众,发展成现在这样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