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比较好的“中译外”?

发布时间:
2024-09-05 21:00
阅读量:
10

“长征” 一词,最早是王明于1934年11月在莫斯科做报告时第一次使用的,但王明所使用的“长征”概念,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

真正用“长征”一词称呼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是在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于贵州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最早使用的,该文件说:

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

1935年5月22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于冕宁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这个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1935年9月底,在甘肃通渭县的榜罗镇,在红军即将达到陕北革命根据地之时,教员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且在召开的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给大家。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宋庆龄的介绍信,来到了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

教员跟斯诺前后进行了四次长谈,在7月25日,谈到长征时,教员兴致勃勃,他拿起笔,抄录下《七律·长征》一诗,赠给斯诺。

在教员的英语秘书吴亮平的帮助下,斯诺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其中题目“长征” 和第一句话中的“远征” 都被翻译成“ Long March"。

红军不怕远征难,

The Red Army, never fearing the challenging Long March,

万水千山只等闲。

Looked lightly on the many peaks and rivers,

五岭逶迤腾细浪,

Wu Ling's Range rose, lowered, rippled,

乌蒙磅礴走泥丸。

And green-tiered were the rounded steps of Wu Meng.

金沙水拍云崖暖,

Warm-beating the Gold Sand River's waves against the rocks,

大渡桥横铁索寒。

And cold the iron-chain spans of Tatu's bridge.

更喜岷山千里雪,

A thousand joyous li of freshening snow on Min Shan,

三军过后尽开颜。

And then, the last pass vanquished, Three Armies smiled.

斯诺回到北平后,迅速将自己与毛泽东的谈话全文、对红色根据地的采访资料整理成文,

1936年11月,斯诺将整理好的材料寄给了由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一家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该报既面向在华外侨、中国政界人士和知识阶层,也面向众多的海外读者群,其中一半以上的发行量是在海外。

报社主编鲍威尔接到文稿后,在11月14日、21日分两期予以全文发表,标题为《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


这篇报道,这张教员在窑洞前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让中共、红军、长征以完全正面的形象第一次正式走向全球。

随后,斯诺的中国好友王福时,将斯诺的英文采访翻译成中文,并整理成书,题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斯诺为这本书提供了教员的照片以及《七律·长征》诗的手迹。

就这样,《七律·长征》成了教员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作。

到了1937年10月,斯诺又将自己采访写成的新闻报道集成一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格兰茨公司出版,在西方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在书中他对Long March做了这样简明的概括:

The historic Long March of 6,000 miles, in which they crossed twelve provinces of China and triumphantly emerged at last into a powerful new base in the Northwest.

这个历史性的长征有6000英里远,他们(红军)跨越了中国的12个省份,最后成功存活了下来,在西北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

这本书的结尾就是教员的《七律·长征》一诗。

由此,“长征”一词开始完全进入英语世界,

斯诺就是把“长征”翻成Long March的第一人。

《牛津英语词典》很早就对“Long March" 一词做了收录,

关于词源,该词典解释说这个复合词是仿照(modelled on)中文的“长征”翻译而成,特指1934年到1935年间的事件。

该词典对“Long March" 的定义:

The retreat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ces from Kuomintang (Nationalist) troops in 1934–5 from south-eastern to north-western China, over a distance of 6000 miles (c. 9600 km).

“中国共产党军队脱离国民党部队的撤退,始于1934年的中国东南,止于1935年的中国西北,途经距离逾6000英里(约9600公里)。”

定义之后,该词典又对Long March 进行了百科形式的说明:

At the outset, 100,000 people left the Communist rural base in Jiangxi Province in October 1934; approx. 20,000 survived to reach Shaanxi Province in October 1935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ao Zedong. Despite these losses, the retreat ensured the survival of the Communists and made possible their ultimate victory over the Kuomintang in 1949.

1934年10月一开始,有10万人离开了共产党在江西农村的根据地,到了1935年10月,大约有2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活着抵达了陕西。虽然共产党折损惨重,不过此趟撤退确保了共产党的存活,1949年才有可能终胜国民党。

除此以外,牛津词典还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Long March 在英语世界出版刊物中除了《西行漫记》之外的较早的几次亮相:

1950年美国的《生活》周刊(LIFE):

There was never again a question, after the Long March, about the real leader of Chinese Communism. It was Mao.

“长征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真正的领导人是谁了。就是毛(泽东)。”

1967年英国作家连·迪顿(Len Deighton)的《昂贵的死亡之所》(An Expensive Place to Die):

The Long March meant the Nationalists killed two and a half million.

“长征意味着国民党杀了250万人。

1972年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的报道:”

Mr Chou held a number of important posts and travelled widely before the Long march.

“长征之前,周(恩来)先生担任过若干要职,去过很多地方。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斯诺当年第一时间将Long March推送给英语世界, 不仅让英语多了一个词组,更重要的是斯诺的写作影响了西方对于早期中共的认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