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孩子,经过孩子同意了吗?”怎么回答?

发布时间:
2024-04-08 20:14
阅读量:
74

这一代年轻人,实在太聪明了。

他们创造了不少让人大跌眼镜的概念,什么“穷就不要生孩子”论,什么“全职居家儿女”论,什么“生而父母有罪”论,总之一切不幸和失败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自己永远是“受害者”。夸张一点说,无耻,在这一代部分人中,成了褒义词。

人类天然享有繁衍权利,这是人的基本人权。不光是人,为什么母猪生猪仔,为什么老猫生小猫,为什么大熊猫二顺要生二胎,产下渝可和渝爱。为什么花花草草,都要吸引飞虫采花粉,传宗接代。

这叫自然法则,生物规律,天赋人权。

有评论区反驳,认为自然规律不等于合理性,人和动物不同,动物还会近亲生育、抛弃老年个体等等,而人不会,所以我们可以在特定情况下限制一部分人的“天然权利”。

为了回应质疑,我必须再加一条前提,我本来认为是不言自明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行使一切权利,需要以不损害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为前提。

近亲生育的限制,是因为这种权利明显、全面、严重、且直接地危害了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当事人的健康权,因此才不得不禁止。

长期以来近亲结婚也是没有限制的,直到人们发现近亲结婚会增大潜在隐性致病基因的显性化,不仅可能大概率生育出低能儿,更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所不能抵抗的超级病毒之后,才大范围地禁止近亲结婚,以保护全人类的福利。

而穷人的生育权,没有危害任何人,所以不能和“近亲繁殖”相提并论,更不用说什么“抛弃老年人”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了。

事实上,我还必须吐槽一点,那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就是一个循环。剥夺穷人生育权的想法,被称作“优生理论”,不是新鲜事物。你以为的“新知”和“觉醒”,不过是历史中血腥的糟粕,再现人间。

20世纪初,美国开始流行一种极端主义的“新潮”思想,试图用最新的遗传学“科学”研究,提高人类整体的质量。基于这些研究,美国人执行了两种政策,一是移民法案,限制意大利人、犹太人及其他非北欧人入境,二是对本国所谓的“低质量人口”大规模地“绝育”,其中包括癫痫病、弱智、罪犯、酗酒者、妓女、以及“依赖性人群”——也就是穷人,甚至连这些人未成年的子女,也未能幸免,最年轻的绝育受害人,仅有9岁。针对女性方面,那些被认为“过度喜欢男人”的“不健康”女性,也被纳入了绝育范畴,而遭受绝育的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贫困妇女。

美国白人男性精英制定的“人种优化”政策,不仅标准宽泛,绝育执行也不人道,并且使用了欺骗手段,受害男性直接阉割,女性则在绝育之前被告知是进行阑尾手术。

最极端的“人口优化专家”,认为占美国人口10%的底层穷人,都应当接受绝育。美国的人种优化理论,为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战后,美国的“人种优化”手术变少了,不是因为和纳粹作对,而是最新的科学证据证明,绝大多数所谓的“低等人群”,并不具备生理上的遗传性,优生理论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

尽管如此,美国的绝育手术,还是一直执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最后一例基于“人种优化”理论的绝育手术,发生在1981年。整个20世纪,美国因人种优化理论而被强制绝育的人口,有6万多人。80年代之后,美国各州陆续废除了相关法律。

我请问评论区里的某些人,既然认为穷人生育是造孽,那么上世纪美国政府给穷人绝育,是在“救苦救难”吗?

荒谬至极。

这个问题,属于挑衅性问题,获得答案不是目的,提问本身才是目的。就像“这瓜保熟吗?”一样,不管你回答熟还是不熟,都是错误答案。

因为提问的人不需要答案,只是想用这个问题制造他人的愧疚感。这是尼采眼中弱者的虚伪道德,也是阿德勒自卑情结的外化表现。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一个标准答案。

某小学开学后,某个学生对校园生活不满意,跑去问小学校长,你强制招生把我招过来,经过我同意了吗?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回答?

“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因为在上学这件事上,你根本没有资格发表意见。你不同意,那你现在要怎么办?”

就这么简单,多一个字都不用讲。招生安排是学校的自主权利,不会迁就你,既然你不接受,那你是要转校,还是退学?

我很想听听,这一代的原生家庭觉醒者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分割线————

鉴于评论区讨论非常热烈,我还是有必要补充一些观点。

首先是回应质疑。

第一种质疑,认为我在逃避问题,只是在“怼”,没有正面回答。

这个我承认。不过你也应当承认,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悖论,因果倒置,不可能正面回答。

提出这样不合理的问题,是纯粹情绪性的输出,潜台词是对父母生育行为合理性的质疑。这种质疑的态度是具有冒犯性的,例如有人问你:

“你活着,经过别人同意了吗?”

“你呼吸,经过别人同意了吗?”

“你暗恋你们班花,经过她同意了吗?”

你作何感受?

个人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行使生命最基本的人权,不仅不可能、而且不需要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动机。强行要求别人解释,就是冒犯。

所以,面对不成熟子女这种这种欠考虑的挑衅言论,才应当回怼回去,让提问者意识到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动机和导致的后果。

不少人又说,这个问题是对父母提出的道德绑架的回应,父母应当反思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回怼回去。

那我就必须强调了,题目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前提,这是你们想象出来的前提,基于这个前提来回答的,属于稻草人谬误,虚空打靶。

为什么评论区都默认,只有被逼上绝路的人才会问出这种问题?这个前提是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不是一个被娇生惯养、幼稚、无知且蛮横的“小霸王”提问出来的?我实难理解。

真相是,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提出这个问题,也绝不是所有被问到的父母,都是失败和不合格的。这是一个偏颇的假设。

生育和养育,是两件事。你可以用法律规范养育方式,但错误的养育方式,不能作为剥夺生育权利的理由,这一点还请各位明确。

还有人说,父母生育的动机,必须要是高尚的,必须是为了爱孩子,而不是为了养老或者试图利用子女来改变家庭命运,否则就是自私的行为。

这种想法过于苛刻了。人生育的真正动机,是人的动物性,是生物天然的繁衍驱动力,假如一个人知道自己终生不孕不育之后,他可能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从何而来?就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渴望。

否则,当得知自己养大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之后,当事人就不应该有任何情绪波动。

如果这都被叫做自私,那就是要求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否定自己的生命意志,和基因作对,这是不合理的。

至于所谓生孩子是为了释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爱、养老、期望子女成材,这三种需求都是文化建构出来的需求,非要较真的话,这应该属于生育的后续影响,但不是前提原因。

释放爱?养只猫就够了。

养老?那富人就不用生孩子了,但事实上,富人孩子还不少;何况现在这个社会,子女不消耗父母养老储备,已经算光之子了,何谈养老?

期待子女成材?这就有点高估父母的期望值了。我们当然承认每一个新生儿父母在看到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都期望自己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但这种希望几乎在小学阶段就会迅速破灭,这种破灭性是如此地可预见,但仍不能阻止父母选择生育,也不会让父母为生孩子的决策而后悔。

————分割线————

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人认为,家庭关系的过错,往往是在父母身上,所以父母在受到质问的时候,应当低头认错,而不是“回怼”。

考虑到不少年轻人陷入所谓的“原生家庭”思维圈中难以自拔,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分享一些新的看法,希望有助于增进理解。

首先,我要摸一下现在年轻人的“逆鳞”,那就是家庭教育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我看到一些人说,如果自己当了父母,一定会选择理性和温柔的方式和子女沟通,绝不会滥用暴力、绝不会无理取闹、绝不会用父母的权力地位控制子女。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未出生之前,都是这么想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上一代“错误”和“过分”的教育手段,有可能是在无路可走的极端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但凡通过温和的交流可以达到教育目的,粗暴的策略都不会是第一选项。

当然我们要承认,由于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成长经历的不同,这种所谓的“无路可走的极端情况”,在不同的父母眼里,标准是不同的,确实存在滥用暴力、拒绝沟通的父母,但总体上,大部分人的教育能力,处在平均水平。

所以才有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事情永远和你计划的不一样。你今天还在幻想自己的教育理念会多么先进,一旦面对子女犯错时血压上头,你就很可能重蹈父辈的覆辙。

当然,我们需要尽量提高自己的认知,避免有害教育方式在代际间的重复。

但我说一句难听的话,在教育上过度要求父母,其实也是为难自己。

要求必须要经济优越、教育理念先进才能养育子女,那你要做不到的话,要怎么养育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干脆说,我如果挣不到超过中位数水平的收入、也没有超过中位数水平的教育认知,那我就不生了。

别这样。我们都知道,你嘴上这么说,最后还是要生。

何况就算你真的不生,那比你还穷、认知还低的同龄人,他们也无权生育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不要选择逃避,否则只会放纵甚至放大问题。

其次,我还要斗胆再摸一个年轻人最大的“逆鳞”,那就是之所以很多年轻人在父母议题上很“扭劲”,并不是记恨父母,而是厌恶自己。

一方面,是安慰自己,“我过不上理想的生活,不是我的错。”

本质上,是在一个6亿人收入不到1000元的时代,年轻人普遍渴望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那里有烤肉、奶茶、演唱会、日照金山、高档手机、品牌鞋服、轿车、湖景房等等无穷无尽美好的事物。可是这些东西很奇怪,看抖音好像人人都唾手可得,但看收入又跟年轻人没啥关系。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贫富差距又不容忽视,求不得,怨憎恨。

所以年轻人才会说,穷,就别生孩子了。

这句话是在批判父母的赚钱能力吗?

不,这是年轻人在批判自己的赚钱能力。

是年轻人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过不上有面子的中产阶级的优雅生活,而对社会感到愤懑不平。

父母,只不过是这种愤懑的一个出气筒。说直白点,年轻人要为自己的生活困境,找个自己之外的背锅侠。

另一方面,也是说服自己,“我对父母的依赖,理所当然。”

在成年后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原生家庭,本质上是因为年轻人不够独立。对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恐惧(或者说对从理想生活跌落的恐惧),让年轻人选择继续依赖父母。

但经济上和情感上依赖父母,必然会增大父母对子女生活的话语权,所以这种依赖性,又转化成了对父母操控自己生活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最终变化成了怨恨。所以年轻人只能通过表达对父母错误教育方式的愤怒,让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合理化,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

从这个观点延伸出来,我甚至认为,那些憎恨父母最深的人,正是那些30多岁还要把工资上交父母的人,以及那些成年之后,依然和父母同居一屋,连外出租房的勇气都没有的人。

反过来说,一个人经济上越独立,其对待父母的态度,也就越宽容。

我知道这种观点很难听,很多人会生气,但我必须要讲出来。你必须先看到真相,才能找到解脱之道。

那么原生家庭的解脱之道,到底是什么?

阿德勒积极心理学。

凡人所为,必于己有善。不是因为父母的错导致你的怨恨,而是你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某种目的,而主动选择怨恨。

课题分离。你的父母具备怎样的价值观,都和你的未来没有关系,寒门也能出贵子,双胞胎也非同命人。父母的背景,不决定你的成功,也不决定你的幸福,这些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创伤是手段,自卑是工具。我们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原生家庭,千辛万苦挖掘出来的一切所谓的不幸的根源,都是为了逃避我们人生的终极课题,那就是自由、独立、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分界线————

阿德勒认为,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来自于过往的记忆,而人只能保留一部分记忆,记住什么,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就是目的。

你说你经历了来自父母的创伤,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让你自卑。

是的,你的父母教训过你,说过很重的话,你感到父母的批评不合理,并宣称自己要记一辈子。

但我想告诉你,这不是创伤,这是工具,这是你通过选择性记忆,为自己塑造的故事。

你的父母更多的时候,对你表现的是关怀和支持,是温柔的注视,是提前准备的餐饭和书包,可你为什么没记住?

你从小到大也经历了不少来自他人的恶意,这些来自同学、老师、社会上陌生人的伤害,比之父母丝毫不算客气,这些伤害,好像也没有进入你的长期记忆。

社会上有人倡导“幸福和财富无关”,也有人鼓吹“金钱才是幸福的唯一”,毫无疑问,前者的论证和案例你从来当做没看见,而只记住了后者。

所以,你通过有选择性地操纵自己的记忆,制造了一种人生叙事,叫做“成功等于物质享受、我本可以成功、而我的父母对我的伤害导致了我的失败”。

这些记忆碎片,虽然都是真实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虚假的,因为都是你刻意为之的选择。

你的父母不是你痛苦的根源,这个故事本身,和你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才是让你得不到解脱的桎梏。

谎言总是合人意,但真相从来不伪装。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你明白人的认知是如何脆弱,就像一个布娃娃一样任人打扮。你选择什么样的记忆,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相信人的认知是塑造的、可以被改变、且很容易被改变,是抑郁症患者的最佳良药。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你可以选择从此刻开始改变人生的目的,重新认识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自己,而不是以过去的某种记忆为托词,放任自己被沮丧吞噬,以求在内心深处,逃避让自己自由、独立、幸福的责任。

“勇敢起来。”阿德勒说。

完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