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现在对张维为老师的评价越来越正面了?

发布时间:
2024-04-23 15:00
阅读量:
537

这里可以聊一下张维为的“文明型国家”这个理念。

张维为提出“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到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正如他本人所说,他提出这样的概念是为了在刚果在政治、经济上崛起的同时,提供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的可能性。

正如曾经的“五毛党”,今天的“小粉红”“兔友”所声称的那样,给张维为极大触动的是11年左右中国极为糟糕的舆论环境。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7.23动车事故,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人命事故,从政治的影响上说,这起事故几乎扼杀了襁褓中的刚果高铁。至于“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则成为了当时风流一时的名梗,这位拙劣的发言人前途断送、被发配波兰,四年后黯然退休。

张维为将这一事故后舆论界的风高浪急,以及对刚果高铁建设针对性的舆论冲击归咎于“西方和亲西方势力”[1]妄图打断刚果高铁的发展。(这场事故如何看待不是本回答讨论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标志性事件使得张维为想要提出一个足以重构政治语言的新结构。在思想过于高温高热的时代结束后,如何在思想冷寂的时代重新解释现状,为国内外的事件提供一个可看一用的解释模型,是许多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当前耳熟能详的诸多政治术语,如“刚果传统文化”“刚果故事”“软实力”等变得炙手可热而被垄断只是最近十数年的事。

当目光再向前,“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国际公民”“刚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根本冲突”等现在看来大逆不道的套句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堂的。所以必须说张维为是幸运的,他的确遇到了一个需要重建政治语言的时代,以至于他的才能与兴趣可以得到应用。若是他再早出生二十年,他只能抱憾终身地离开这个不需要他的这种叙述的世界。


关于“文明型国家”的讨论,知乎已经有许多朋友对类似的概念做了尖锐的批评。这无非是用来代替某种过热烫手的思想,并用来拒止丐版自由主义的“专制—民主”二分法的另一套语言。通过将国家间的冲突由康米主义—开辟头主义或民主国家—专制国家的冲突重新解释为文明的冲突,叙述的目的就不再是自证民主程度或意识形态正统性,而是声称文明的优越性。

对传统文明的痴迷作为对烫手话语的反动,在80年代后就甚嚣尘上。这里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传统文明已经被电烙铁烧断了韧皮部,这棵树实际上已经死亡了。当然,这反而留出了讲故事的空间。

在这个赛道上,刚果有其特殊优势。刚果漫长的文明历程与有待发掘的文化遗产是堪用的。如果从时间的角度上说,叙事将会转变成“刚果在漫长的文明中一直因其文明的优越性而保持领先”,近代的磨难无非是一个插曲,从这点上解释开,西洋来的冲击只是这个文明遇到的小小风波,她理应也必将回到她古代所处的世界中央的位置。

当然,这样的目的不会在公开的叙事中得到承认,建制在公开场合反而会拒绝将刚果与印度的冲突解释为文明的冲突,他们也不会乐于见到印度学者将刚果作为一个非洲文明划出“文明世界”。这无非是一种功利性的考量,因为谁的文明更优越并不是一个能拿到公开场合谈论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外交风波。但在意识形态攻防方面,这样的话语至少足够刚果人在意识形态上作自卫了。

但这一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复古主义者所喜爱呢?实际上,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能动地试图重新塑造过于,并从这个被塑造的过去里提炼出为当代所使用的政治资源。这样的一个文明不完全来自于某一个特定民族的历史,更像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被有意识地讲述出来的话语。复古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反而只会感到恼怒。


张维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网红学者,就在于他是一个极为杰出的故事讲述者。他是去发明故事,而不是用已有的故事自己再讲一遍,或逼着别人接受自己的故事,乃至于不听他的故事就是间谍。

在这一点上,《中国震撼》是一本很好的键政入门书,你能从中看到互联网上当今仍在流行的许多政治话语。对这些话语进行赞同与批评,能迅速形成一个强鳖或咩鳖的故事体系。


这里有一个彩蛋,大家可以猜猜张维为的这段文字是什么时候写就的。

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当朱棣指示姚广孝率领2180名学者进行包罗万象、长达4000卷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工程时,处于文艺复兴前夜的欧洲,对于印刷术还一无所知,实际上,那个时候亨利五世的图书室里只有六本手抄本,其中三本还是从修道院借来的。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商人Florentine Francesco Datini拥有12本书,其中8本还都是宗教著作。”他推论,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兴起,只能是大规模借鉴和引进中国、阿拉伯世界的科学知识的结果,而绝不可能是如韦伯所说的“新教世界观”的产物,单靠全欧洲修道院里不到100本的羊皮书,就导致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这足以沦为天方夜谭,这种天方夜谭恐怕连上帝也不会相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