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特别讨厌如懿,觉得她下场凄凉完全是咎由自取吗,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发布时间:
2024-04-24 06:21
阅读量:
19

其实还是作者不会写:

写恶人不是靠所有人都骂她和虐待她体现的。

写高贵的形象,也不是靠描写血统和所有人一直夸体现的。

你要写一个典型人物,他要有自己的精神,深刻的内容,要与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应当是最基础的文学常识。

你要写每个人物的痛苦和挣扎,写她的弧光,写她看似突然实则顺理成章的变化。


《甄嬛传》中齐妃那么蠢,还是有富察贵人和她当朋友,甄嬛也会说一句理解她为人母不得已。

安小鸟再坏,也会让她有机会吐露自己的艰辛不易,甄嬛也会不自主的流露出心软,她的努力也没有人会嘲讽,顶多是忌惮。

面对每一个作恶的角色,导演不是去着急踩上一脚,而是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感慨他们可恨又可叹。


《如懿传》则是恨不得把令妃一切的美好都夺走。

一边让她受虐痛苦,一边让她因为其他扭曲的理由黑化。

一边让她嫌弃自己没有钱的青梅竹马,一边让她对这个五年都没能救她出火海让她忍忍、但是对着女主献媚讨好不惜付出生命的男人,死心塌地的惦记着。

并且拉扯着宫里绝大多数主要人物一起孤立她,只留给她一个早就不能生育在宫斗上也下线的炮灰跟屁虫。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恶意。这种人物是不真实的,这种隐约的恶意更是会让很多对镜头敏感的人心理不适


描写正面角色,同样不在一个等级上。

《甄嬛传》中的眉庄,虽然也有因为甄嬛吃醋,和甄嬛闹别扭的时候,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感情。

虽然最后生了太医的孩子,也没有改变她“真 人淡如菊”的人设。虽然自己的家世很好,但从未见她肆意背后嘲讽出身低的哪个妃嫔。

敬嫔为了胧月害过甄嬛,但是却能在滴血验亲的时候扑上前去替她求情。

善人不是没有一丝污点,必须人淡如菊。也不是不能为自己考虑一点,必须满脑子只有少年郎。

而是在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需求的同时,还是决定为更美好和宝贵的情谊来牺牲自己。她们首先是人,而后才是用“善意”战胜了“恶意”的人。


《如懿传》中的海兰,则像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工具人。为了如懿可以害没有伤害过自己的纯妃,可以杀孩子,可以逼迫自己的儿子放弃皇位争夺。

她好像不是一个母亲,也不是一个有人格的人,只是如懿的附属品。

女主,则是一边淡淡的享受着她带来的好处,一边偶尔表示不赞同。在凌云彻死之前,甚至没有拿出一点严肃反对的态度来。

而反过来面对令妃的时候,则又变的“义愤填膺”:“有何苦衷”?

好像海兰杀孩子害朋友的大罪可以随便原谅,毕竟是为了自己。而被霸凌五年还来小心翼翼讨好她的魏嬿婉,才是罪不可恕的恶人。只是因为她抛弃了自己的对象,因为她疑似勾引皇上。

可是一个宫女和皇上走得近点,难道真的比杀孩子害朋友的人还配一句“有何苦衷”吗。

其他蒙古妃嫔更是,除了不断强调自己的高贵出身,在一起嘲讽魏燕婉唱昆曲,几乎没什么高光表现。


镜头是有温度的,当小鸟吃完苦杏仁,旁边的人喊着“鹂妃娘娘殁了”,淡淡的夕阳余晖映照在甄嬛复杂的神情上,江南可采莲的音乐响起。

我们不会觉得鹂妃无错,但是会想起她那个不争气的父亲,可怜的母亲。甄嬛有一瞬间可能也在想,如果自己早些知道这些,会不会防止她误入歧途。

如果你是一个家庭幸福的人,可能看完这部电视剧,你会稍稍理解一点身边那个敏感小心,家庭复杂的朋友。

这才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放纵人的恶意,告诉你善恶有报的同时,也引起你的深思。


而当魏燕婉满头白发,在周围摸爬,痛苦的喝下牵机药时。镜头中只剩下了阴森和恐怖。

甚至死亡似乎都不足以解恨,非要她生不如死才畅快。

可难免也会有人想起来她第一次出现时,温柔笑着跑向凌云彻时的样子。

是谁让她变成了这样呢?

没有人回答,镜头里只有怨毒的恨意和满满的诅咒。


如果狐媚惑主,送上鹿血酒的令妃有错。那和青楼女子交欢,欣然喝下鹿血酒的皇帝,最后得到了什么报应呢?

如果因为一己私欲害人的令妃有错,那么为了女主害死阿哥,伤害从未害过自己的纯妃的海兰,有什么惩罚呢?

该不会他们的报应就仅仅是失去了女主而已吧。

也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至少在镜头里,没有看到同等的惩罚。


甚至很多人(可能连带着导演),都站在女主的角度:认为海兰为女主做事什么都是应该的,没有错。认为渣龙失去了一个最爱自己的女人,就是最大的惩罚了。

而为了显示卫的恶毒,甚至连天谴都用上了,在女主无力还击的时候,让她的两个儿子同时染病死去。


我无意洗白某个反派,更不想替哪个恶人说话。现实中遇到安陵容或魏嬿婉,我可能都会敬而远之。

但我还是想说:《如懿传》作为这样一部全民关注的大制作,对背景、人性和命运的话题,关注的太少了。只剩下单薄的爱情和血统追求。

这真的不应该是在《甄嬛传》这种史诗级现象大作后应该出现的水平。

这才是许多人无法共情女主的真正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