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规模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
2024-03-29 10:34
阅读量:
37

很大很稀疏

非遗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无法产业化也不需要产业化,而能够产业化的那部分也未必产业化了

首先我们知道身边越来越多的东西成为非遗,比如一个节日 、一项技艺 、一个民间故事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定义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我们可以看到,非遗非遗即非物质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刺绣、瓷器、雕塑这些实物可以成为非遗?其实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物质形式,而是传统文化,这就是定义中说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除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民俗信阳,如西华县女娲信俗、南方妈祖信仰、中原伏羲信仰,还有信仰信俗相关的一些民间故事,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 》、《 孟姜女哭长城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白蛇传 》,都是非遗项目了,但这些东西可以产业化吗?需要产业化吗?显然是不可行的

最多是作为某个产业的营销点、或者为产品为地方文化名片进行文化赋能,但其本身是无法成为一个商品的。

其次,可以产业化的非遗,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面临很大问题,比如一些泥塑、皮影戏、糖人、传统饮食等

这类非遗本身就是商品,但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很难规模化,且量产后存在元素丢失的情况,像皮影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多保留了皮影制作的部分,成为一个艺术品、一个摆件,而表演的部分很难同步流传,相类似的还有一些杂技、舞狮、武术等

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除了本身产品属性的牵制外,还多受到传承制度的制约,比如有的技艺是血缘传承、性别传承,不外传等,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工艺的精良,但也存在传承断代的问题,更不用提产业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