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邱清泉?
国民党兵团司令级别的军人,还是很有几个狠人的。
执掌十万级别的军队,搁明朝,这就是孙传庭之类的人物了。
被国军倚为干城的杜聿明,在1948年也就是个第二兵团司令。
邱清泉、廖耀湘、黄维、黄百韬、李弥,这都是正儿八经和我军长期打野战,并最终在野战中被消灭的国军精锐主力。
这五个兵团完了,南京国民政府也就差不多了。
1,这其中表现最差的,应该是廖耀湘。
前期他的战绩很好,新六军几乎打成了在东北横着走的王牌,与新一军的战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问题就出在辽沈战役之上了。
不管九兵团再怎么残破,但它毕竟有四个驻印军的主力,这已经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了。
不到三天就全部报销,理由找到天上去,这个兵团司令也难辞其责。
2,比廖耀湘表现稍微好一点的是黄维。
黄维在解放战争中没打什么大战,初战就是决定命运的淮海战役。
指责黄维轻敌冒进是没有道理的,都打大决战了,都畏畏缩缩那还打什么。
淮海战役我军之所以打的那么险,黄维的冒进是主要原因。
甚至说,杜聿明集团之所以能从徐州安全撤出,12兵团的死扛也是有掩护作用的。
同时,黄维兵团是陈诚土木系的底牌,极其顽固,遭遇临阵背叛也没有乱,确实是在中野与华野的联合打击下,扛到了油尽灯枯。
3,表现第三的是李弥。
李弥是有一定政治眼光的扩军大佬。
此后几次从战场上逃出生天、在金三角闹出那么大动静,都说明他是有几把刷子的。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李弥是在华东战场打满全场的,和邱清泉兵团一直坚持到最后。
只不过李弥兵团只有6万人,装备也不先进,攻击虽然不足,自保还是绰绰有余。
4,表现第二的是邱清泉。
邱清泉是打满华东全场的国军绝对主力。
第五军的编制人数长期超过5万人,比其他四大主力都多;
第二兵团的编制人数也是实打实的超过10万人。
74师被全歼之后,国军在华东战场的绝大部分胜利,就是邱清泉与黄百韬打出来的。
这两位是真敢打,胆子非常大,敢与我军硬碰硬,敢与我军搞正面仰攻、侧翼穿插。
淮海战役,邱清泉也是打满全场。
靠拢徐州、救黄百韬、打通徐州南逃道路、救黄维、守陈官庄,邱清泉全都是主力。
也就是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邱清泉第二兵团最起码执行了5个战略级的任务。
最后在陈官庄,也确实是无力回天了。
5,表现最好的是黄百韬。
在碾庄,能够在华野高强度的进攻下扛十几天,黄百韬已经是打出了他能够打出的最强状态了。
很多人不懂军事,单纯算数字,说围攻黄百韬的十五万人,哪怕伤亡了五万,也还剩十万,还可以继续打。
这种看法并不对。
以当时中国羸弱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落后的交通条件,在华东战场,我军精心准备几个月,最多就能支持十万大军在前线高强度打三到七天。
这个时间点一过,弹药就打光了,补给就没有了,伤员处理就是大问题了。
这也是华野打仗普遍非常猛的主要原因,不猛不行。
黄百韬硬扛了12天,按常理来讲,我军早就该退了,为什么却打了这么久呢?
原因很简单,这次是大决战,我军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没有弹药?东北大连的炮弹火速补给;
没有后勤?老百姓的小推车紧急动员;
伤亡太大?我军事先就做好了伤亡十万以上的准备。
也就是说,在碾庄,黄百韬发挥神勇,但我军直接把战斗力提高到了另外一个层次。
这就完全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