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真的是美食荒漠吗?

发布时间:
2024-11-03 14:54
阅读量:
17

国内才是,因为穷。

我们常说的很多美食,它就只是食,跟美没啥关系,都是围绕着果腹这个主题的。所以如果我们评价美食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下饭”这个水平上,那跟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就还是在五服之外。

比如抖音上普遍评价天津的美食,尤其是早点,就是碳水炸弹。煎饼馃子,大饼卷馃子(油条)以及一切,锅巴菜etc。都是围绕着碳水,辅以油炸这种美拉德反应,帮助人们多吃点。

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陕西油泼面,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用重口味帮助多吃点面条。

所以我们周围的大多数食物,都是围绕着多吃碳水这个目的来设计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身体好的指标之一也是饭量大,比如天蓬君他丈母娘对人形状态下天蓬君的评价。

这都说明,我们的主流饮食还停留在生存层面,离享受这事还有点远。而美食中的美,是关乎体验和享受的。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说,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质的核心是基于对食材本身的理解,进行正确的搭配组合,以及适当的料理,最终表现出食材自身最佳的风味呈现。

举个栗子。

每年到了莲藕发育的季节,微山湖都会出产一种嫩藕。口感接近于脆口的苹果,微甜无渣。十几年前,当时家里有亲戚开酒楼,供应商拿来推销,厨师长做了一道凉菜作为试菜,我随家人一起用餐。

厨师长做的是凉拌,用了花椒油,咸口。每人夹了一筷子,入口以后都表情复杂。厨师长知道搞砸了,脸色也不好看。当时母上给我使眼色,让我缓解一下尴尬。

我就先夸,这个藕确实口感奇佳,脆嫩清甜,无渣无丝,确实和普通的藕截然不同。然后谈到凉菜这个出品,我就问厨师长,你吃过冰梅苦瓜么?

厨师长说吃过,苦瓜切片,快速焯水,捞出入冰水,苦瓜成半透明,留有脆口,几无苦味,略带微甜,然后用杨梅酱凉拌装盘。

我说,对,表现微妙的甜,还是用芬芳的酸更合适。这个思路,还有一道凉菜也是类似的,叫蓝莓山药。

所以美食创作,它首先就不能以果腹为目的。通过广泛的研究食材的特性,进行合理的组合,创造相得益彰的出品。

在这个方面,法餐和日料都走在我们前列。包括一些印度菜和中东菜,由于当地盛产各种香料,他们对味道的组合和探索也非常丰富,味型的丰富程度远在我们之上。

国内时下流行的口味,基调无非辣和咸,再加上大量的油。从生意的角度来说,辣和咸可以有效掩盖食材的品质,所以商家更加推波助澜。

而粤菜成为高级餐饮的代表,一方面是因为其菜式多用高档海鲜,价格不菲,另一方面就是烹调思路更注重本味,对食材的品质要求更高,也抬高了成本。这两点就屏蔽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所以粤菜很早就走起了高端路线。

再举一个栗子。

十几年前,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中美雪糕市场的差异。在这部纪录片里,雪糕产品大体上分水冰类和奶冰类两大类。水冰类产品主要就是各类水果味的冰棍,包括什么冰袋,棒棒冰这类主要用水和香精为基础原料制成的雪糕。奶冰类主要是以牛奶、奶粉为原料,像可爱多、伊利火炬巧乐兹这类。

根据当时的统计,我国消费者大多数购买水冰类产品,美国消费者大多数购买奶冰类产品。片子里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我国消费者买雪糕以消暑解渴为主要目的,美国消费者以享受为目的。比如美国消费者晚餐后的甜点就会选择冰淇淋,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抱着几磅一桶的冰淇凌用勺挖着吃,就像我们夏天看电视捧着西瓜用勺挖着吃那样。

所以那个时候,出于消暑解渴的目的,我们的消费者还是主要消费廉价的水冰类产品。而美国消费者则已经到了追求享受的阶段。这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生活水平差异造成的。

所以只要是穷的地方,它就跟美食没啥关系。

2024.11.02 更新

作为我的第一篇,评论多于点赞的帖子,看到大家积极的评论,我很开心。

我一直相信,沟通比不沟通好,交流比不交流好。

这个世界需要充分的多样性,才能激发足够的活力和创造性。

感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