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了?
现在的学校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讲解过于简单,甚至有许多重要的东西讲都没讲,让许多人误以为,1912年满清皇帝在退位前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真正的历史是,武昌起义后,各省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相继光复,后来北伐军都快打到溥仪家门口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武昌起义后各地的情况。
辛亥反清战争初期,1911年十月十日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南方各省先后宣布起义独立。武汉三镇,福州,杭州等大城市都爆发了战斗,革命军以武力光复了南方全境,其中在南京,江浙联军于11月20日对城内外清军展开了进攻,12月3日占领了南京,为日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创造了条件。在北方,山西和陕西紧跟反清革命的脚步,也打出了独立旗帜,其中以西安的战斗最为激烈,张凤翙,井勿幕等将领领导的革命军(后更名为秦陇复汉军),攻破了西安满城,全歼了城内所有八旗军和旗人,之后光复全省。
但满清异族政府并不甘心束手就擒,虽然剩余的八旗军早已沦为酒囊饭袋,但还有北洋军可用,于是清廷请求袁世凯出山,领兵南下攻击南方革命军。
下图:辛亥革命时,成功独立的省份
下图:辛亥各省义军旗帜
之后的历史,从袁世凯领兵南下到清帝退位这段时间的情况,想必就有许多人不了解了。一些人张口就来,说“南方革命军打不过北洋军,所以只能谈判解决问题,在清帝退位前,北洋军依旧有着优势。”这句话是大错特错的,只能说讲这些话的人,根本没有真正研究过辛亥革命史……
其实,在袁世凯的北洋军南下后,第一时间就发动了对武汉三镇的进攻,湖北革命军拼死抵抗,在汉阳,汉口两地失守后,依旧坚守在武昌,屹立不倒,这一战役史称阳夏保卫战。与此同时,在北方,清军也拼命向山西陕西的革命军发动进攻,甘肃的清军将领升允,率领军队向西安发起了攻势,与秦陇复汉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恶战,河南清军也对潼关发起了攻势。好在秦陇复汉军战斗力强悍,顶住了清军的反扑,让清军在满清皇帝退位当天,也没能染指西安。在山西,袁世凯改派北洋新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及所属的第五协协统卢永祥部进攻山西,12月中旬,攻陷了娘子关,并且进而攻陷了太原,但山西革命军并没有投降,依旧在三晋与敌坚持作战。
而秦晋和湖北三地的战事,吸引了清军诸多兵力,从而给革命军在其他战线上的胜利提供了条件。随着南方全境的光复,各省的起义军精锐先后来到湖北地区,为了实现战事真正的破局,反清革命政府制订了黄孝战役计划与北伐计划,意在彻底消灭满清最后的优势兵力,从而逼迫清帝退位,光复全中国。
辛亥革命战争进入中后期的时候,南方革命政府开始与满清北洋军展开谈判,但谈判依旧不顺利,于是,对满清给予痛击再次成为了革命军的首要任务。
1911年12月31日,黄孝战役打响,此战役为辛亥革命战争期间最大的会战,且此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湖北省文旅厅《谈辛亥革命中的黄孝战役》一文中这样写到:
战役第一阶段:
“……下午2点,湖北革命军(也称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吴兆麟、杜锡钧)沿武昌江堤一线发起进攻,清军的炮弹雨点般地落在民军阵地上,双方激战一整天,鄂军佯攻目的达到,左翼军(又叫革命军第三军、由湖南革命军独立混成第二协和广西陆军混成协(旅)组成、军长沈秉堃、湖南革命军独立混成第二协第一标为先锋军、标统姚宏陶)、右翼军(也叫革命军第二军、由江西革命军第一、二协,安徽陆军混成协(旅),江苏、上海革命军第一镇及浙江、广东部分部队组成,军长李烈钧)未受多大阻力全部渡过了长江。渡江当天下雪,凛冽江风裹着冰渣砸在革命军人的身上,官兵们决心打倒清军的斗志是任何恶劣条件阻挡不了的,个个奋勇向前。过江后左翼军攻克蔡甸。清军蔡甸外围的两个营畏惧被歼灭,遂向湖南革命军独立混成第二协联系投降,革命军予以接受,至日末,共有200余人前来投降。清军守军仓惶逃向汉阳,在即将被合围的情况下,借助停战的机会,清军开始了急速撤军。”
战役第二阶段:
“……1912年1月5日,汉阳清军除留下1000余名官员、巡警“保护治安”,其余全部退往汉口。在汉口的清军开始向黄陂、孝感退却,渐渐摆脱了合围的威胁,于是清廷在和谈中日趋强硬,驳回民军的全部要求。南京临时政府于1月6日下达了用兵方略,湖北军政府下令,准备战斗,左翼军按原计划突击。1月11日,鄂军从阳逻出发,经三山铺向黄陂方向进攻。1月15日,清军退到孝感。三叉埠、杨店附近的清军有一个师,退到广水附近的武胜关到东篁店的清军有4个团。退到河南信阳附近的清军有1个旅,另有一些清军在颖州附近。1月16 日,革命军右翼军占领祁家湾向三叉埠突击,在三叉埠消灭了清军100余人。清军为此增援了一个镇(师)的兵力疯狂反扑,清军炮队由铁路之西沿轨道炮击革命军右翼军,炮火非常密集,右翼军退回祁家湾以东地区。清军与他们只有半里之隔,由于两军相距太近,冲突不断发生,清军的主力被右翼军牵制。革命军第一军向三山铺前进占领甘家店。革命军第三军从蔡甸出发,渡过汉水,向新沟、汉川前进,占领新沟以东阵地。1月18日,清廷拒绝共和,一方面假装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备战。1912年1月28日,孝感县的敌人,约有混成一协(旅)以上,三叉埠的敌人,约有混成一协以下,杨店附近的敌人,约有混成一个标(团),云梦、应城也有小股部队的敌人。直到1月28 日,谈判仍没有任何结果。”
战役第三阶段:
“……1月31日,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军抗令向前推进。革命军第一军占领孝感附近的杨店,第二军占领孝感附近的三叉埠,第三军占领孝感县城,捣毁了清军在湖北的总司令部,乘胜追击占领孝感火车站,缴获了清军大批的军用物资。清军遭受这几个军的攻击,死伤颇重,被迫丢下大量的粮食、武器、弹药,向北逃窜。2月2日,革命军第一军三个支队收复了汉阳、汉口,湖北境内的清军退往广水、武胜关。由于清军中有大量士兵逃跑,段祺瑞无可奈何率部反正,带领42名团以上的军官表示赞成共和。2月9 日,革命军第一军在广水附近接受了一个整营的清军投降,革命军继续追击,将清军赶出湖北,清军沿铁路向北逃窜。”
至此,湖北革命军光复了湖广全境,并把战线推进到了豫鄂边境,而就如前面写到的,清军内部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投诚起义事件,可见当时湖北战场上的清军已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如果不是当时南京临时政府要与北洋军谈判,恐怕革命军早就打到河南去了。
在东线,姚雨平和蓝天蔚两位将军先后发动了北伐攻势。
当时,革命大佬胡汉民命姚雨平为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马锦春为副司令,组织北伐军。当时姚雨平的北伐军只有8000余人,但都斗志昂扬,且武器装备也很先进,全军有德国造新式火炮54门,炮弹一万余发。该部之前参与了攻克南京的大战,在南京光复后,又立即投入北上中原的战斗。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南北议和未成。姚雨平奉大总统命率粤军于1月上旬沿津浦铁路北进,讨伐清廷,渡长江时,颁渡江誓师文,军威雄壮。他派李济深先到浦口,寻找驻地;又派林震为前敌总指挥,设总部于蚌埠东站。粤军北进至江苏之固镇,2月4日上午8时与清军张勋、倪嗣冲所部发生遭遇战,至下午2时大破张勋等;北伐军士气旺盛,愈战愈猛,追至宿州城外,又与清军展开大战。清军的骑炮占优势,但粤军英勇杀敌,以一当百,从拂晓战至下午3时,清军大败,退出宿州。此役杀敌千余人,生擒数十人,投降者一百余人,缴获大量军械、马匹。粤军乘胜追至徐州以南的夹沟。9日,退保徐州的张勋接受北洋军首领袁世凯的指令,派代表乞和。10日,双方代表于符离集车站会谈。在谈判中,姚雨平要求张勋退出徐州100里之外。但条件不合,和议决裂。12日,姚雨平再度挥军北指,一战而克徐州,北追30里,张勋败走济南,革命军军威大振。(该段战役过程转自广东省文史资料)
另一路,蓝天蔚将军也率领部队发起了北伐,1912年1月3日,孙中山总统正式任命蓝天蔚为关外大都督,北伐第二军总司令。北伐开始后,部队以山东为首要目标,连续光复了烟台,登州,黄县等地,攻势之凌厉让满清政府大惊。之后,蓝天蔚将军的北伐部队更是越过大海,直捣辽东半岛。将军在烟台庄严宣布:“北伐军不日将开赴东三省攻略各地,东北将克日光复”。
1912年2月1日,蓝天蔚将军指挥北伐军主力分别在辽东半岛的貔子窝、花园口、大孤山、安东等海岸同时进行突击登陆。并深入辽宁省腹地,清军力战不敌,节节败退,这下,鞑靼人连他们的“龙兴之地”都快要守不住了。蓝天蔚将军的北伐辽东战役,也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这一战役,是自明末辽东沦陷以来,汉人的反清军队第一次在辽东关外的土地上出现,当年萨尔浒之战牺牲的明军抗清烈士们,也终于得到了告慰。
其他方面,在新疆,1912年1月7日,汉人革命军发动了伊犁起义,宣布伊犁脱离满清政府统治。自此,自唐末中原汉人王朝丢失新疆以来,一千多年后,汉人政府终于实质性的收复了新疆。另一方面,新疆的光复,也让满清政府死了迁都西域继续对抗革命军的心思。
在直隶,1912年1月3日,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响应武昌起义号召,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计划攻占京津,彻底消灭满清。虽然该起义后来在叛徒的出卖下失败了,但无疑给了满清政府沉重的一击,也标志着满清占领下的北京城不再安全。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对满清贵族而言,北京确实也埋伏着革命军特工的杀机,1912年1月26日,满清主战派大臣良弼,被革命志士彭家珍用炸弹刺杀于北京城内,从此,满清朝堂内基本上没有想要顽抗到底的满人大臣了。
到了1912年初,南方革命政府在多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满清政府已经大势已去了,满清贵族唯有投降汉人,才能保全旗人的安全,顽抗到底的话只有死路一条。最终,走投无路的满清皇室听从了袁世凯的建议而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投降,并把北方剩余的小部分领土和蒙藏之地割让给了中华民国,满清皇室退位后也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至此,满清灭亡,辛亥革命反清战争胜利了。
所以,为什么武昌起义后满清政府迅速就瓦解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革命军的攻势,还有就是当时的满清确实是山穷水尽了。辛亥革命后期的清廷,除了京畿周边的亲军,就剩下了袁世凯的几万北洋军(关键是袁家的北洋军还有二心),且满清政府连军费也拿不出来了,反观革命军,在数量上,士气上,战果上,都远超清军。到了最后,满清政府也只有投降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