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为什么后来都嫌弃农村生活了?
我妈前些年带过一个博士生,女孩子,云南人,具体哪个县不记得,这个姐姐出身农村,家境贫困,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用她自己的话来讲,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外加一路跪着,才让她走出了大山。
中考那年,她爸就不想让她继续读书,准备托人带她去广东打工,初中班主任三番五次来家里劝,中考成绩全县名列前茅,不读书真的是太可惜。她父亲油盐不进,劝得多了还会发火,直接把老师轰出门,回来恶狠狠的踢她两下。
眼看劝说无果,老师就四处奔走找人一起来劝说,也不知道费了多大劲,竟然在教育局和学校给她争取来学杂费住宿费全免的条件,带着教育局和学校的人一起来家里给她争取上学的机会。也是她爸没什么见识,来人吓唬说不让孩子读书犯法,她爸最后才勉强同意。
同意归同意,可这书读的艰难,打骂这些都不提了,她爸三天两头就说不让她上学,每次放假回家她都要跪着磕头,她爸才让她返校读书,当然了,生活费也是从来不给的。学校给她争取了贫困生补助,一个月几十块钱,还有那位四处奔走求人的老师接济,困难重重的读完三年。
后面的故事就轻松点了,这个姐姐是她们那个县的文科状元,那个老师陪她报志愿,带她去办助学贷款,终于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县城,走出了云南,走进了985的大门。
以上这些故事,是我探亲回家的时候,在我家的饭桌上听到的,此时她已年过而立,结婚生子,留校当了老师。谈及往事依然泪眼晶莹,极力压制着声音中的颤抖,直至不能自已,啜泣不止。
我自觉铁石心肠,一贯缺少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这些经历也是让我感慨她的不易,钦佩她的顽强。后来她就很少回家了,儿子都已经上了幼儿园,却还没回过老家,见过姥姥姥爷。她说并不是她忘本,只是那里有她拣不起来的自尊。
————————————————————————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说说她那位老师的故事。
评论区挺多人说是不是张桂梅,不是。不止云南,偏远落后地区有挺多张桂梅式的老师,处境甚至于更难。
这位老师是个奇人,八十年代末中专毕业回乡任教,据说为人刻薄,死板固执,性格泼辣,极不好相处,什么不好听讲什么,颇有点泼妇的气质(不是我编排,讲述者原话,那个姐姐高中时减免学杂费住宿费,还有带着教育局学校的人去家里,都是老师撒泼打滚闹来的)。同事和领导都是绕着走,以至于多年来都在乡镇的学校工作,去不了生活工作条件更好的县城。
但是啊,但是,重点来了,这个老师有一点好,就是见不得她的学生辍学,不管学习好坏,哪个学生家里要是不让上学了,她能天天去这个学生家,劝、吵、骂,无所不用其极,就为了让她学生回来上学,比如那个姐姐。
成功劝回的不多,很多学生辍学都是不得已,也没少被人家冷嘲热讽翻白眼。一直这样干,搞的十里八乡都烦她,当然老师也不在乎。赶上那种还在读书的贫困学生,要么带去她家吃饭,要么隔三差五给钱,比如那个姐姐。
虽然也就是给个吃饭的钱,但架不住时间线长,学生数量多,这么些年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数目,一直到现在她快退休了,依然是如此。老师脾气不好,一边给钱,一边骂人,骂学生淘气不好好读书,骂学生没本事回家当农民的命,导致出钱出力还落不到好。那个姐姐说高中有段时间成绩不理想,老师每次来都会骂哭她,还不许她哭。
老师的丈夫本是个民办教师,后来清退自谋出路,改行泥瓦匠,为人憨厚老实,少言寡语,与老师性格完全相反。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一家人对老师的做法是什么态度不知道,想来应该是支持的,不然怎么可能持续这么多年。
最后,我问过那个姐姐,老师现在年纪大了,脾气有没有好一点,相处有没有轻松点,她说,并没有,日常打电话问候一下,最多三两句话:“有啥事?”,答:“没啥事,就问问你最近……”,话都没说完,老师那边直接开喷:“没事你打啥电话,闲出病了?”,来不及说下一句,电话里只有忙音了。只有她打电话跟老师聊聊资助学生这种事的时候,她俩能多聊两句。